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明代乐府诗有其重要价值:反映历史事件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其历史价值;反映诗歌风气的转移和文学观念的演变,是其文学价值;作品承载着士人心态的变化,是其思想价值。如此丰富的价值应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在诗歌翻译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诗歌意象,源于各种语言,其文化不一,导致诗歌翻译中意象翻译备受关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枫桥夜泊》为例,首先分析其译文在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空缺问题。然后基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院校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校名的英译问题越来越重要.而近二十年来我国理工科大学的组建和更名热使"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和"工程大学"在英译时难免会出现矛盾.本文对这四类大学英译现状进行穷尽式全面考察,对这四类大学校名里出现的词语进行分析,提出英译这四类理工科大学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策略根据翻译行为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示语英译根据其翻译目的应注意翻译策略的选择,要符合合适原则,注意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问题,形合与意合的取舍,同时还应恰当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可以最大限度体现作者的原意,也能更好被目标读者接受.老舍先生的《老字号》是一篇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特色的短篇小说,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根据文本的目的,将归化和异化的手法结合起来,在输出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寻求最佳的组合方式、相得益彰,达到译文效果最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翻译法中,可以对应地引出翻译中一般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两种方法,即主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异化)的翻译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的翻译。尽管两种方法都有其存在价值,但归化翻译扭曲了被翻译文化的文化身份,而异化翻译法对于保存文化“异质因素”尤为重要,且有利于彰显多元文化,从而确立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对中国文化中令人瞩目的古诗翻译时,异化翻译是保留中国古文化特质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齐梁时代音乐消费的高涨与其时社会风气的奢侈和清商新声的发展关系密切。齐梁音乐消费的主体包括市民阶层和上层贵族,民间自由活泼的音乐消费情境和上层社会奢华、精美的消费情境说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齐梁音乐消费直接推动了包括清商新声和中原旧曲在内的乐府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庾信乐府诗创作是在北朝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完成的。庾信的郊庙、燕射歌辞是北周礼乐制度建设的产物;道士步虚词的创作和北朝仙道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其他乐府诗亦洗去了南朝宫体诗的流靡格调。  相似文献   

10.
葛浩文在中国文学英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葛浩文的英译实践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汉学家译者可以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起一座可信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多以四句为"一解",与一支乐曲相配。唐代的一部分乐府诗仍用旧题,但篇幅往往加长,显然不能与一支乐曲相配。据《乐府诗集》所载,仔细考察此类长篇乐府诗,大多四句换一韵,故可推测换韵与乐曲相关。也就是说,以一支乐曲的反复演奏而将歌词唱完,这一情形与"联章"体制相似。  相似文献   

12.
转喻不单是一种修辞工具,也是一种认知机制。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转喻理论来研究唐诗中的概念转喻。看似数量庞大的诗歌转喻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几个转喻原则,并通过对其翻译的探讨发现汉英语之间语言表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模糊作为诗歌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在增加诗歌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诗歌对等翻译的难度.其文学空白的特性促使诗歌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更大的空间发挥个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造就了诗歌译者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人人都在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好。翻译成果的好坏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功底,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自身的翻译素养。而诗歌的翻译在这一方面对译者的要求更是加深了一步,要成功地翻译出一部出色的诗歌,首先就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程度,其次就看译者对信达雅的深化程度,既对诗歌的"意美","形美","音美"的达成程度。我们在做翻译时,应在力求达到信达雅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化",将信达雅作为基本要求去努力实现,而将化境作为最高标准去追求,从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涵养。  相似文献   

15.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语言研究的很多领域都被应用。而抒情诗在汉语诗歌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许多翻译家和学者们都致力于如何将汉语诗歌中的美感传达给其他国家的读者的研究。该理论通过分析抒情诗中的意象,更加精准地把握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寓居陇右.在这里,初期生活尚可.后来逐渐陷入困顿,年底前移家成都.在陇右生活的五个多月中,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17首诗,不但数量甚丰,而且有些篇章在艺术上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7.
英诗汉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传统诗形式的译法;(2)白话自由诗译法;(3)白话格律诗译法。本文将从尤金·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的视角对英诗汉译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英诗汉译的发展过程是符合奈达形式对等理论的原则,在形式对等的前提下,英诗汉译是否还能获得与原诗相似的"音美"、"神美"和"形美"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建立《天下》古诗英译汉英平行语料库,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等方面探讨了其翻译叙事建构的特点,指出译者既有对目的语境和目的语读者接受度的考虑,也有对源语文化的坚守,试图描绘一个"通而不同"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傅若金是元代著名诗人,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受传统的"性情说"影响而提出"诗本性情",注重诗歌的抒情特质;受当时诗坛复古风气的影响也提倡诗歌复古,但是又具有一定的通达性;继承传统的诗教观,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带有儒家的功利色彩.此外,他还从地域的差异来认识诗歌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