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的主体地位始于人的主体地位,而人的主体地位从哲学意义上考察,则涉及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主我”与“客我”两对范畴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而人的自觉活动则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觉活动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所以,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人是在能动的超越现实、创造性地改造现实,使客观世界日益人化,使社会日益进步。在历史的前进中,人总是将自己微观的、有限的人生追求活动汇合成客观的“合力”,从而创造着历史。在终极意义上说,人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人的发展才是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历史是参与历史活动的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全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而已”①。他们把整个人类历史最终归结为参与历史活动的人们“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②。我们在这样的历史观指引下来探讨英国农奴制解体的原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解体过程首先就是英国农奴“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这也与英国的自然环境和社  相似文献   

3.
略论方向     
人类产生以后,就以自己的活动在地球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人的历史,人类自身进化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的历史,根本不同于生物进化的历史。造成人类历史和生物历史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说到“方向”,人们并不陌生,且经常使用它,然而对其含义却不甚明确。在哲学史上,“方向”没有象“目的”那样,作为一个确定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新英雄史观”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劳动的观点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承认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应以牺牲普通劳动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为代价,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石;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每个人在任阿情况下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只能是那些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们。“新英雄史观”鼓吹少数英雄创造历史,为“精英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旧英雄史观一脉相承,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选择研究“跨世纪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战略问题”,应该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内涵上说,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从外延上说,则是人类不断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冲破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局限,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年口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 ,它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以史鉴今” ,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读史使人明智”。中学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去关注人生 ,去认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养 ,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历史教师是人 ,是社会生活中的人 ,不是吞吐历史知识的机器。…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主体性建设,这是由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决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是现实的人,是人把人作为自己建设的对象,它包括自己把别人把自己作为建设对象这二种情况。人把自身作为建设对象标志着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深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人类历史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创造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这个发展、进步过程中,人是社会的唯一的有机构成要素,是历史的有目的的创造者,他以主人的身份来审视和改变着他周围的一切(自然界、社会、人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而人是社会的主体;另一方面,人又是一个与其主体性相伴随的客体,或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中学历史教材虽几经修改增删,但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以为未来新编历史教材应着重体现以下几点特色:一、加强人的具体活动内容。我们所讲授的历史,是由千百万人独立创造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本源是人类;而且,用哲学的观点来说,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它就不可能离开“人”这个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而现行历史教材在这点上存在着较多弱点。比如:反映我国科技成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学法     
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和表现:思想上轻视,认识上肤浅,方法上简单,时间上投入少。原因是:首先,长期以来,历史学科在师生的心目中只是一门副科,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不一定是必考科目;其次,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明确的动机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当然更不会有方法可言。下面笔者就“历史是什么”和“怎样学习历史”来谈谈历史学习。历史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很显然,我们所学的历史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作出了总体概括,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获得了真实的历史内涵和理论意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与其相适应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就必然地表现为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教育要承担起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就必须超越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真正走向社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目标确立在世界性、人类性的主题上,并围绕主题进行有意义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思想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人类古老而美好的愿望。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孔子的“和而不同”说,还有孟子的“天人合一”论,不管他们的出发点怎样,但是主张“和”和“合”的治国安邦思想,则是相通的。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历史活动不外是人的活动而已。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最具根本力量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纵向演进与横向扩展的漫长过程,即日益成为人类史和世界史的统一过程。所谓历史愈益成为人类史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人类在本性上愈来愈远离其他动物界,演进为具有日益发达而高尚的文明和越来越复杂而频繁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动物”,并向“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的理想境界不断迈进的无穷过程。所谓历史在愈来愈大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的横  相似文献   

14.
思维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借助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部联系。才能变革自然和社会,成为历史发展的主人。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高级过程。它比一般的思维活动更复杂、更艰难,因而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见性的,不在于这一解决曾否有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因此,“创见”主要是指在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认识的新成分。它是适应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而产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历史”概念的阐释进行文本梳理,对其“历史”概念作全面理解,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即其历史科学提供基础。我们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所言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历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实践的展开:历史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历史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历史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段永萍 《青海教育》2002,(12):14-1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曾被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作过充分的肯定,如荀子说“干越夷君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教育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7.
曲艺 《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70-171
人类的发展经过千万年的历史镌刻,一直追寻着实现永恒的轨迹。为了永续的发展,人们寻找和探求着各种可能的发展途径和模式。在原始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从铍铜的自然状态中分离出来,用呵护目的的物质活动解释着人的类本质。用一段段历史证明着人类的存在,在这久远的时间长河中最能体现出人类本质的就是其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他是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所警醒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性活动。本文系从交往联系的角度来探索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需要运用具体的历史的思维方式,在“一般社会——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中来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明晰地区分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揭示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彰显了资本的独特性与历史暂时性。历史发展规律并非外在于人的规律,而恰恰是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存在的规律;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考察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问题,需要明确哪些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哪些是存在于一些或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暂时的必然性”。无论“五形态”还是“三形态”的依次演进,都不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本身,而只是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在于实现它的客观规律性.而实现这一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体现的.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历史上就什么也不会发生.因此,人是这种客观规律的代表者,但人的活动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遵循客观规律,有的人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人类不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客观规律,人类的发展就将出现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前,活动理论正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要解决活动课程、活动教学以及儿童创造性发展等问题就离不开对活动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一、活动的含义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从哲学层次看,人的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能动地与外界物质客体和其它主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人、社会和历史的现实。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①。人的本质是活动的,人必须通过活动来弥补自身的“未确定性”和本能的匮乏性;人是通过活动建筑自己的“世界”的;人是通过活动沟通“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