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时代就喜欢何其芳的《友歌和白天的歌》。选入中学课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曾经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着迷。我第一次见到何其芳是在北大上学的时候。1956年向科学进军,中文系邀请何其芳和吴组缃两位先生同时开《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讲座课程。这件事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况且何其芳与吴组缃二位前辈在观点上是颇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何其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享誉文坛的诗人、作家和理论建树颇丰的文艺理论家,其实,他也是一位从事了多年编辑实践活动的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长期以来,人们从作家和理论家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他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所做的种种努力却少有问津。鉴于此,本文在梳理何其芳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试对其编辑思想做一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3.
杨云华 《大观周刊》2012,(45):51-51,78
陈子昂与张九龄各有一组以《感遇》为题的诗歌,其风格的不同,固于二人的各自遭际的不同但也从一个剪影反映了从唐初到盛唐这一特殊时代不同境遇的诗人心声的深刻嬗变。  相似文献   

4.
诗人的眼泪     
我总觉得诗人流泪比愤怒更美,但是现在,我们的诗人却沦落到脱衣服来吸引目光的田地;如同“傻”比“秀”真诚,梦露比麦当娜可爱,诗人的哭,比脱更高贵,因为有仁爱、怜悯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刘锡诚 《出版参考》2006,(20):38-39
学生时代就喜欢何其芳的<夜歌和白天的歌>.选入中学课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曾经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着迷.我第一次见到何其芳是在北大上学的时候.1956年向科学进军,中文系邀请何其芳和吴组缃两位先生同时开<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讲座课程.这件事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6.
纪实创作中如何介入和表现主体情感,这是当前电视界关心的话题。本文从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主题、题材的衍生、嬗变;镜头语言对纪实时空的把握;构筑情感的形象体系;设置情境,激发情感;声画对位。  相似文献   

7.
关于何其芳先生藏书中的批语汇集整理郭秀芬整理整理说明:何其芳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又是一位藏书家。他酷爱中国文学并从研究中国文学的需要出发,一生节衣缩食,省下钱用来购置图书,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图书资料,其中古籍线装书二千...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图书馆核心能力嬗变之缘由分析入手,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不同发展阶段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嬗变,最后对未来图书馆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羊城几家报纸为发端的报业大战,在全国各个角落紧锣密鼓地展开,且呈愈演愈烈之势。面对新一轮改革的冲击波,具有舆论引导作用和商业经营属性的新闻传媒,都在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它们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变换着自己的面孔,以吸引读者,进而抢占市场份额。发行量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广告效应;强烈广告效应的背后,是巨大经济利益的牵动;有厚实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报纸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社会发生嬗变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意…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期里从无人问津到偶有使用直至成为主流的事实启示我们:我们正处在一个电视传播范式悄然嬗变的关键时期,新数字平台与技术给电视严峻的挑战,亦使电视有更多的机会在林林总总的平台上到达新的观众和现有的观众,有关电视传播的许多观念我们不得不重新予以审视。这是一个为内容创新和内容细分提供巨大机遇的时代,我们正在经历从习惯性收视向新的选择的转变,这种转变因为新技术的可能性而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正>卞之琳,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12月8日生于江苏省海门的汤门镇,2000年12月2日逝世,是中国文坛上的著名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等并称为"汉园三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为中华教育文化之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作为著名的大诗人徐志摩先生的门生,卞之琳先生也曾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熊伟 《出版视野》2005,(2):35-35
吕进先生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重庆出版社2004年6月版)是一部诗学立场客观,材料充实,兼顾各种风格、流派,体系庞大的新诗史力作。该书为我们勾勒了重庆新诗的发展轮廓,为巴渝大地诗坛的历史嬗变作了诠释,为巴渝诗坛的诗星们立了传记。本书从重庆新诗发展的纵轴落墨,结合诗人、诗作、诗论,史海勾沉,匠心独运,不仅为读者找寻重庆新诗发展轨迹提供了依据,而且对重庆新诗的振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卫 《档案管理》2006,(5):91-91
吃苦是一种美德。一个人没有吃过苦,就好像没有来到世上一样。小时候,老师一直培养我们要有吃苦精神,从“苦不苦想想读书锥刺股”到“苦不苦看看红军两万五”,虽然参照物的嬗变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但更说明苦这杯酒(哦,苦酒)有了更大的浓度。  相似文献   

14.
一些未学过诗词基本知识,或未有过诗词写作实践的人,往往把诗词看得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对于诗人更是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其实,生活是诗的源泉,生活处处有诗,每个人的身边也都有诗。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很多人都可以写出诗来。我们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看看生活与诗的密切关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太阳从西山落下,这是谁都看到、谁都知道的自然景象;黄河水流入大海,这是谁都能了解和体会得到的事实;至于登得越高,就能看得越远,这也是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王之涣…  相似文献   

15.
信息资源建设摭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晞 《图书馆论坛》2001,21(5):43-44,110
论述了我国图书馆界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嬗变,并重点分析了网络资源、虚拟资源和信息资源馆藏化诸问题。  相似文献   

16.
编辑职责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职责者,我们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某一职业或某一岗位中必须履行的责任和必须达到的要求。笔者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考察编辑职责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7.
千年的天千年的地台唱着千年情, 世纪的风世纪的云掀开世纪春。 我们走过风我们走过雨春去春又回, 我们守着岁我们盼着春情深意更深。 你看:在水之源在水之远, 长江黄河涌春潮载歌载舞庆昌盛; 你看:在山之巅在山之峦, 珠峰朗朗浴旭日经天经地义太平。 是啊,从炎黄到夏商到先秦, 从大唐到宋辽到明清; 一个民族披荆斩棘刀耕火种, 为生存,为繁衍,为传承…。 是啊,从原始到奴隶到君臣, 从五四到北戊到长征; 祖辈先贤血风腥雨励精图治, 留古训,留来者,留后人…… 今天的子孙怎能不为来路壮怀激烈, 今天的你我怎能不为未来满…  相似文献   

18.
绿柳──写原《含笑花》报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总编瑙尼(壮族诗人)贺泽瘦瘦弱弱一株树。寒风骤袭默默摇摇头;雨弹浇打轻轻摆摆手。风风雨雨从春绿到秋。‘含笑’报喜忧,扎根边疆民族中;难得千秋文字,沃土迎飞絮。细枝弯曲了,刚韧留身躯;云雾抹白了头,绿枝笑弯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退休到来,老人不再属于单位;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也不再属于孩子;到哪里去寻找社会归属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如皋日报创办9年多来,发扬“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务实创优”的精神,瞄准一流目标,着力挥写如皋日报新华章:从白手起家,到有了35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从借用房屋办公,到有了自己22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从内部刊号,到全国统一刊号;从每周一刊,到每周六刊;从印刷“打游击”,到采、编、排、印一条龙;从10多万元的广告年收入,发展到近200万元。回顾总结这些发展变化,我们深深体会到:万事人为本,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一、思想建设上拿实招。我们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遵循“坚持党报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