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钱太多了,有些人要保值就要投资买房,又因货币很多购买力很强,就把房价炒上去了。"经济学界泰斗吴敬琏一针见血指出中国目前高房价的根本原因就是货币超发。  相似文献   

2.
买房PK租房     
《新闻世界》2008,(4):48-48
随着房价的飞涨,买房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很多人为了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住房而不惜从城区搬到郊县,在每日上下班的长途跋涉中,居住新房的好心情被拥挤的交通慢慢地消耗掉。租房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中国人似乎更愿意担负这个压力也不愿轻闲租房度日。  相似文献   

3.
到了重庆嫌自己结婚太早,到了上海就知道楼有多高."建筑的整体高度与房价的均价成正比的定理在上海是绝好的印证.重庆的美女虽美却过于"麻辣",一般人难以接受,而上海高楼虽壮观,房价之高却也让人咋舌.在全国各城市房价都在上涨的同时,上海房市的均价则在下降,然而,买房子的人却不以为然:"都说上海房价降了,为什么我们没感觉到.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房价的疯狂上涨,各利益相关方的声音听上去有一点乱:“不买房运动”的发起者,深圳市民邹涛:“为了不做‘房奴’,为了一辈子不要再背负沉重的债务,请大家一起参与到我们的‘不买房行动’中来。”这是弱者的声音,也是忍无可忍的声音;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这是强者的声音,其中的霸气和对弱者的鄙视,溢于言表;北京市建委:“不排除有开发商在大量房子未售出的情况下,故意制造出房子卖空的假象,骗取消费者购买。”这是政府的声音,似乎让人们看到抑制房价恶性上涨的一线希望。……这么多不同的声…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7):55-59
<正>居住问题向来都是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买房不论是对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项大笔的开支。相比于2006年的房价最高峰时期,如今在美国的大部分地方买房仍是首选。即使在具有房地产泡沫的凤凰城,拉斯维加斯和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住房价格基本仍低于2006年水平的30%至40%。但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美国的东北部,拥有一间房屋的花费(房产税、维修费等)可能超过了经济利益。[1]针对不同人的情况,买房还是租房的决策也必然会有不同,到底如何规  相似文献   

6.
2006年4月26日,在深圳房价飙升的背景下,邹涛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他发起了3年不买房运动,并喊出口号: "房价一日不调到合理的价位,一日不买房."网络上一片轰动,当时不少人投了他的赞成票.然而3年不到,2008年7月,邹涛在深圳推出了万人住房团购平台,想以组织团购住房的方式迫使开发商作出价格让步.  相似文献   

7.
北京房价又在上涨了。涨价消息四处流传,只听得四下里响起一片叹息声。不少人的买房梦又破碎了。  相似文献   

8.
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全国范围的房价都有所松动,然而怀着"买涨不买跌"心理的购房者们依然持币观望,寄望着2009年房价的继续下跌。那么,房价在2009年会不会跌呢?我们在2009年该买房吗?  相似文献   

9.
房价一天比一天高,各种政策出台高喊打击楼价,最终却打击了楼市。楼市凝滞,大家胶着,纠结的是买房子结婚和换房子透气的刚需族,都感叹辛苦工作大半辈,大部分收入都拿去供房和交税了。愤懑之余,如果告诉你:时光倒退约一百年,也就是在民国时期,在当时没有开发商的情况下,房价比现在便宜N多,但人要攒88年才能买到一套房,那心态是否会平衡一些?  相似文献   

10.
石述思 《报林求索》2012,(12):142-142
<正>房价快速上升缺乏基础,但下跌也几乎没有可能。这提醒公众:靠投资房产暴富的时代已经终结,且为投资客筑起了高高的政策门槛。一个普遍的疑惑是:现在是买房的好时机吗?其实,关于年轻人该不该买房的争论持续了多年。从本世纪初开始到2003年前后,我国迎来第一波房贷高潮。当时的住房贷款期限基本以10到15年居多,如今10年即将过去,有媒体说"首代房奴"即将"翻身得解放"。在重庆媒体最近的一项调查中,面对如今房价成倍上涨,只有18%的房奴感觉"很幸运",在"在首批房奴成功上岸,最大的感想是什么?"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房价近年来上涨速度过快,好多的需求者无法承受起过高的房价。。对于买房困难这种现象,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房产税的征收被提出,也将会进行试点征收。但是征收房产税对于房价又怎样的影响,对于需求的影响又是怎样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房产税对于房价会有一些抑制作用,并且对于需求可能会没有过大的影响。这样的结果与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有着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特别是今年以来,人民群众对房价居高难降,甚至一升再升,直升到一个令人惊诧不已的地步十分不满,而一些地方政府或只把抑制房价挂在嘴边上,或也看似采取了某种具体但却没有明显效果的措施,致使房价像只猛虎,依然在神州大地上横冲直撞。无奈之下,平民百姓只好自己救自己,不得不勇敢地站起来,捍卫公平和正义。于是,前不久,深圳市民邹涛在全国发起了“不买房行动”,而且在极短时间内,参加者竟达16000多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房价的狂涨和部分房地产商的囤积欺诈行为喷泄出一种愤怒和抗议!据报载,今年上半年,各地房价都在大幅…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房价拐点,从很多的媒体采访来看,我看不出来宏观层面上中国房地产有大跌的可能性,或说有拐点、泡沫的现象,因为没有东西来支持这个观点。但我们并不排除某些区域房价出现下降的可能性。有些地方,尤其像深圳、广州透支了2008年的市场,到去年第四季度房价就开始回落。但是,如果继续收紧地根和银根,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确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14.
房价早已是民生一困。抑制房价飞涨,也成了政府工作的重点。不过,房价会不会继续涨?房市是否有泡沫?房价飞涨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些基本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近期的《经济学人》刊载了全球房地产的专辑,引述了诸多的研究,颇值得思考。在几年前房市泡沫的顶端,《经济学人》就刊载了  相似文献   

15.
最近关于房价涨跌及房地产市场是否面临崩盘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大有全民参与之势。如此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可见房地产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历来就有成家立业、买房置地的悠久传统,对拥有自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房价不断上涨,买房贵、买房难的民生现实,人们对房地产信息和政策了解的需要等,使得房地产新闻在地市报中,不仅比重增加,报道体裁也多样化,读者更是爱看。房地产新闻,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购房行为。作为地市报,进行房地产新闻报道时,不仅要传递市场信息,更要立足服务读者,关注房产热点,用百姓视角、理性宏观的眼光去审视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观察和思考,树立房产报道的权威、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取消以药养医来说,关键是切断医疗代表和医生之间的利益纠葛,但对于整个医疗行业,仅仅取消以药养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苏金巧和顾焕明的共同点是,一提起医药代表的话题,甚至不用抛出太多问题,总会有一连串的抱怨。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愿意留在这个行业里。对于结婚不久的苏金巧来说,挣钱仍然让人心动,对于顾焕明而言,挣钱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80年4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即提出了中国住房改革的总体设想。 他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住宅出售以后,房租恐怕要调整,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房租太低,人们就不买房子了。繁华的市中心和偏僻地方的房子,交通方便地区和不方便地区的房子,城区和郊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9.
大约一年前,我采访过易宪容.当时易宪容正在兴致勃勃地论证房价必大幅下跌,我问:"易先生,请问您有没有买房?"他迟疑了三秒,之后告诉我,在北京有两套住房.我追问:"既然您认准房价必下趺,为什么不把房子卖掉,等您预言的大幅下跌之后再买回来?"他的兴致立即消失殆尽,欲言又止之后吐出几个字:"太麻烦了,我不愿意折腾!"哈哈!我当时就笑出了声!这是我听到的关于领会胡总书记讲话最好的案例了.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碰巧对新闻业现状感觉良好,请允许一个对未来感到悲观的人用一个网络链接把你的幻觉一扫而光。请看一下《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巴里.瑞索尔茨的报道《是的,房价见底》,该文整理了六年来"听话"的记者规规矩矩地引用房地产行业数据,宣称"房地产市场的底部已经到来"的众多报道,无不隐含性地敦促读者赶紧出手买房子。每篇文章符合优秀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