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笑琴 《大观周刊》2011,(19):134-134
在我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生涯中.绝大多数教的是中高年级,我深有感触的是学生的习作难教.我常常感到苦恼:每次学生写好习作.我就一个一个当面辅导.誊写后交来我又埋头批改。作文本上既有圈圈点点,又有我耗费了时间与精力的眉批和总批。可是,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习作.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并不认真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久而久之,老师常为学生习作苦恼,学生也为习作头疼.  相似文献   

2.
徐琨娥 《大观周刊》2012,(26):185-18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习作教学指导时让他们贴近生活实际,亲近自然,放手习作,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那么,如何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3.
李丽娟 《大观周刊》2012,(24):321-322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变“厌写”为“乐写”,由“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示。下面结合本人实际教学,浅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丽丽 《大观周刊》2012,(25):218-218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头趣。  相似文献   

5.
聂永安 《大观周刊》2013,(11):216-216
要想让学生真正写出一篇结合实际,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要狠抓习作训练,让学生除aY-式作文外,每人另有一个习作练习.把课内外的好词佳句、口语交际或看到的图片、景物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每天坚持写成段或篇,并让家长适当指导,天天检查.努力做到“贵在坚持”。同时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进果树园,庄稼地,让他们仔细观察,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学生畅所欲言,也为学生寻找到了习作的素材。小学生习作起步要稳健有力,一步一个脚印,就要将他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自己寻找习作素材,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也只有多读、多思、多观察、多练习,才能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6.
张淑润 《大观周刊》2012,(31):255-255
段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不能无视它这座“桥梁”,直接由句及篇,或由篇摘句,而应该重视“段”这一文章构成单位,还原它应有的生命色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阁读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素婷 《大观周刊》2012,(36):197-197
记叙文写作的个性化,如同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真实是其土壤,新颖是其造型,描写是其色泽,抒情是其神韵……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真情呵护,定能将习作园地中的这匹“马踏飞燕”雕琢好,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适合时代潮流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8.
李惠敏 《大观周刊》2012,(19):215-216
《语文标准课程》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个性表达,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习作应关注现实,注重交流。要让孩子爱上习作,会写作文,就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从阅读和小练笔上都要有所积累,因此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相似文献   

9.
陆慧 《大观周刊》2011,(34):188-188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学生写好习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觉得想要使学生学好作文,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学生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其次是老师的指导。而老师的指导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小学生的作文指导不能只局限于作文课。  相似文献   

10.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趣的是,舞文弄墨也常常有这种情况:有时想出的一个题目似觉很好,但刚刚落笔便没词了,以至中途“流产”。然而在无意之中,诸如翻阅材料,看书读报,闲暇聊天等,却发现了新线索,产生了灵感,使你欣然挥毫,妙笔成章。奇怪吗?一点也不。这种情况,看似“无心”,实则是作者“留心”的结果。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要说:“留心处处皆文章”。  相似文献   

11.
陈熙 《大观周刊》2013,(4):143-143
著名的学者、教育名人都对学习兴趣给予重评,如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作为语文教师,我对利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杂志上一位作者对绿色作文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引论:“绿色作文,追求的是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绿”在一个“真”上。绿色作文,或萌于“无字书”(社会)的切身体验,或源于“有字书”(书本)的阅读灵感,  相似文献   

13.
陈景键 《大观周刊》2012,(34):298-29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但作文一直是学生的难题,似乎难以逾越,高中甚至更加突出。学生感到苦恼,甚至厌倦,老师也很无奈:作文教学似乎无法可循、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等等。 因此我经常跟学生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14.
刘利君 《大观周刊》2013,(4):210-210,161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作文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从而提高写出“文质兼美”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肖淑荣 《大观周刊》2013,(9):151-151,147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6.
蒋海燕 《大观周刊》2011,(14):46-46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杨永琴 《大观周刊》2011,(27):201-201
许多刚毕业的语文教师初次接触到作文教学时,或许会感到很茫然,现就结合我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感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雷珊 《大观周刊》2012,(4):217-217
近年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小学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事实,小学素质教育的优劣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小学生素质的高下关系到一代人的索质水平,从而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了当前教育变革的一项新课题。新大纲也要求: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指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提问题也正体现了大纲的精神。在义务教材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结合教材训练重点尝试把阅读课上成学法指导课,把教学重点由“使学生读懂文章”转移到“使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上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收到较好效果。下面就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做以下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张秀玲 《大观周刊》2011,(23):248-24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袁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淡中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相似文献   

20.
张素杰 《大观周刊》2012,(52):262-26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立足农村,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是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的根本。我们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村题材与习作知识紧密联系,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使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