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环境下,“无过错合理怀疑”现象客观上已充斥整个舆论场,并成为推动当代社会舆论走向的重大因素.文章认为,面对这一现象,媒体应把重点放在对“合理怀疑”而不是“无过错怀疑”的引导上,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合理怀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判断:基于经验论的、基于价值观的和基于方法论的.  相似文献   

2.
张岩  刘立刚 《今传媒》2014,(3):68-69,74
《十二怒汉》是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在1957年推出的处女作品。整部影片探讨了上个世纪美国法律的陪审团制度下的"合理怀疑",彰显出法律的公平正义。本文将通过该影片挖掘合理怀疑中的人文关怀,并由此联系媒体在进行此类新闻报道和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中的合理怀疑和媒体监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张岩  刘立刚 《报刊之友》2014,(3):68-69,74
《十二怒汉》是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在1957年推出的处女作品。整部影片探讨了上个世纪美国法律的陪审团制度下的“合理怀疑”,彰显出法律的公平正义。本文将通过该影片挖掘合理怀疑中的人文关怀,并由此联系媒体在进行此类新闻报道和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中的合理怀疑和媒体监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深圳市有关部门起草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一个条文引起了学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该条文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在此我就媒体的怀疑权也来谈谈粗浅的看法,并求教于各位同仁专家。一、怀疑权的内涵及意义《条例》没有规定怀疑权的涵义,依据笔者的理解,怀疑权是媒体享有的对公职人员或者社会知名人士的行为(《条例》特指公职人员涉嫌犯罪的行为)进…  相似文献   

5.
据报载,《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初稿最近完成起草。初稿中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权以专条作出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普  相似文献   

6.
近一年多来,《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初稿关于“新闻记者享有无过错合理怀疑权”的规定,赢得了舆论的普遍喝彩,认为这“将是我国新闻媒体行使监督权在法律上的一次较大突破”。笔者对这一规定予以极大关注的同时却发现,目前新闻媒体对“无过错合理怀疑权”的探究中,存在若干重大误解。这些误解势必影响正常健康的舆论监督,有必要提出来探讨。  相似文献   

7.
“巨能钙事件”被炒得热火朝天,源于《河南商报》2004年11月18日的一篇报道。《河南商报》称:“我们发表这篇报道,目的只有一个:协助政府整顿混乱的保健品市场,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这篇报道发表以后,一些省市的药店纷纷将巨能钙撤下货架。如果巨能钙确实在食品安全上不存在问题,那么,媒体的行为侵权吗?  相似文献   

8.
胡菡菡 《新闻记者》2020,(3):39-45,70
本文以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发生之初,新闻媒体对"警方查谣通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就新闻媒体没有启动新闻调查程序进行反思。论文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文本进行逆推分析,提出新闻媒体对官方通报采用"合理信赖原则"可能会存在偏差,而应以"合理怀疑原则"进行矫正。本文就新闻媒体如何践行合理怀疑原则提出四项具体规则:群众利益、事实区分、法律依据、行为要件。本文认为在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一方面需要主动探索更多有关官方通报的报道原则,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更多法律层面的规范和保护,以更好地维护我国新闻与信息传播体系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福利,能生活在一个更透明的社会中,但这种爆炸也给人们带来了信息骚扰,且不说每天无数娱乐至死的垃圾信息耗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充斥于空间中的种种虚假信息更让人头疼。从"深圳最美女孩"到"流浪汉成千万富翁",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怀疑“中国已进入读图时代”的说法,盖因我感觉国内读者的读图能力不是很高。目前的大多数国人从小看到的视觉图像不但数量少,更重要的是,这些视觉图像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安排、筛选、过滤甚至假造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黄静案为切入口,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被部分学者和媒体所热论的"媒体审判"在法律和事实层面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执意坚持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审判的公正,会给本来"呼吸空间"就严重不足的媒体报道带来"寒蝉效应",不利于媒体正常监督功能的发挥,既损害媒体报道自由,从长远看也会损害司法公正.因此,应当在重新厘清传媒与司法关系基础上,给媒体以更大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众参与案件的热情升温。所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法院作为公平正义维护者的身影,也看到了其他社会角色的介入。公知、媒体、舆论造成的巨大影响,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公正性,同时也降低了司法机关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如何规范社会发声,维护司法的权威地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怀疑"。"最美婆婆"陈贤妹打破路人冷漠出手相救女童,被人猜度为"想出名"";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完成了"最后的制动",有人却质疑他违章在先才这么做;看到热心人帮扶摔倒的老人,一些围观者反而疑心"人就是他撞的"……这样的事情让人很痛心。这种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语境下寻求我国的司法与传媒良性互动,不可能指望激进的突变,而应当立足于现有的国情与司法实践模式,遵循相对合理主义的思路,即在司法与传媒都恪守各自职责底线的基础上,寻求双方在权利、权力交叉空间内的主动让步与自我加压,达到对权利的保障以及对权力的限制,共同促进公民获得公正审判权,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王世保 《出版参考》2009,(10):10-11
现在“媒体审判”一词被一些法学界的人士以维护“司法公正”的名义肆意歪曲和妖魔化了。这种对“媒体审判”的正义性和合法性的质疑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法制主义的反映,它违背了人本主义的精神。法律是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工具,体现的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媒体审判”释放出来的就是民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根本利益的维护,具有其无可置疑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因此,以法律为基础的“司法审判”是从属于以民意为基础的“媒体审判”的,它们之间本不应该被一些信奉法制主义的人士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1981年的"庭审报道第二案"是美国庭审报道领域的宪法里程碑。从该案件开始,美国法院对待审判公开与庭审报道的态度开始趋于折中,在原则上保证审判公开,同时对可能有损审判公正的直播方式加以适当限制。随着美国传媒不断呼吁通过公开的监督来保护社会和新闻界的权利,公开审判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当代美国法官平衡审判公开和公正的媒介素养能力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7.
何静 《今传媒》2011,(12):23-24
社会的发展,新闻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闻与司法二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新闻界和学者的重视,就有学者提出大众传媒滥用、错用监督的权力而易于出现"媒介审判"的现象。本文从"媒介审判"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国当前司法体制下传媒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新闻传媒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正确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介绍了美国对档案馆合理使用著作权的立法概况,分析了其档案馆使用著作权的主要规则,就相关问题同我国立法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介绍了美国对档案馆合理使用著作权的立法概况,分析了其档案馆使用著作权的主要规则,就相关问题同我国立法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20.
侯佳媛 《今传媒》2010,(1):12-14
新闻媒体和司法机关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规制力量,二者共同致力于社会正义的实现以及社会福祉的提升。在实践中,新闻媒体促进司法机关的公正审判,比如2009年,网络热炒的杭州飙车案、湖南罗彩霞案、湖北邓玉娇案等案件由于有了新闻媒体的介入,最后都有了比较满意的结局。司法机关保护新闻媒体的正常运行以及对其受到损害后进行救援。但是在有些情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