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典散文是中西经典文学中较早出现的艺术样式。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旨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绪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趣美和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意韵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气韵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情韵美以及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形象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朴素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音韵美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散文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来欣赏经典散文,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美”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散文鉴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散文鉴赏教学。散文鉴赏有五个要点:慧识“文眼”是基本点,理清“文脉”是切入点,体味“文心”是关键点,领略“文韵”是支撑点,品味“文语”是兴奋点。  相似文献   

3.
经典小说是“比真的面貌还要有神气、有活力、有生气”的“别具艺术生命的一种文体”,在中西经典文学中异军突起而独领风骚,相对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而言,是发展和成熟最晚的一种艺术样式.经典小说的教育要领略情节设置的生动性、多变性、奇特性和经典小说的教育要体味人物塑造的多面性、层次性、发展性以及经典小说的教育要感悟环境描绘的和谐性、独特性、虚幻性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小说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米欣赏经典小说.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美”的高素质的人才,并继而有效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沟”的全新境域.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根据散文的特点,提出散文教学要善于设置情景,引入意境。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总体思路,抓住文眼,理清文脉;从微观上进行必要的表现技巧分析和细致的语言品味。从而达到提高散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善识文眼,才能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意境、神韵和主旨;只有理清线索,才能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而对散文开头和结尾的分析同样重要,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握散文结构艺术的特色,也能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散文教学中,还应善于分析散文的伏笔与照应、衔接与过渡等方面,使散文教学既突出重点,又能从整体上把握散文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6.
散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体味意境美,因为在散文的审美特征中,追求诗的意境是非常突出的一点。所以,我们欣赏散文,教学散文就应当着重领略它的意境美。 但是,散文的意境如何言传,让学生体味到?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值得探讨。现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茅盾的《风景谈》为例,谈谈散文的意境教学。 意境即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画面,所以必须扣住“景”与“情”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我的方法是,首先借助预习提示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基调,想象散文中描绘的图画,体味回荡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吟唱,体味  相似文献   

7.
探讨游记散文教学,指出游踪、景象、游感是教学游记散文的基本内容和重点.教学游记散文要重点关注语言的学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读美”“品美”“探美”是以欣赏美为主线的教学游记散文的策略,主要研究作者是如何表现美的.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中散文占有一定的分量 ,因此教师如何教好散文 ,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 ,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三十载 ,对散文教学有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中学生初读散文 ,难于把握其要领 ,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教会学生“文中寻眼” ,即让学生抓住“文眼” ,找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历来 ,优秀的散文中大多设有“文眼”。所谓“文眼”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作如下解释 :“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 ,必待之而效绩。”“文眼”就是作者“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 ,它以…  相似文献   

9.
散文向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与“散”相呼应的,是散文中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这些“闲笔”如何与文章的意脉相接?这就成了散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难点。以经典文本《故都的秋》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涵泳文本,观照作者如何在“文脉”之外开枝散叶,挖掘隐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资源,或能为散文教学中的“闲笔之探”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0.
一、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