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锡贤同志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见雪生情,借雪抒情,而情思寄托在‘雨’上”。我以为这一结论是背离鲁迅先生原意较远的。周文在分析《雪》写作的历史背景时说:“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暖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革命形势是好的,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而“身处黑暗严酷的北京的鲁迅,……深感孤军奋战的寂爽,对‘暖国’的向往是很自然的。”在文章倒数第三节里,他又指出:“一年半以后(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还是(着重点本文作者加,下同)离开北京,去了‘暖国’的厦门,不能不说他还是抱着希望去的。”根据这句话并顾及整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
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认为不幸否耶”? 我认为这是作者对雨的赞美。虽然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深意,但是,只要我们一联系当时的祖国现实,就会悟出其中的奥妙了。 鲁迅先生的《雪》,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当时,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进入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九二四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提出了联俄、联供、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此建立了国共两党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选了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作品《雪》。作者在“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突出朔方雪的特质——孤独而寂寞,旋转而升腾!因而作品的意境显得磅礴而大气。掩卷沉思,仿佛看到那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的斗士!但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雪”时却颇为费解:为什么作者写“雪”却要从写“雨”着笔呢?查阅有关资料,对此言之者甚少。仔细研读,笔者认为作品开头至少有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4.
感情的精魂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绝妙的内心独自,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奏出了憧憬、追求和呼号、抗争的二重奏。由眼前的朔方之雪,想到了暖国之雨,由暖国之雨想到了江南之雪,由江南之雪想到了逝去的童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有着分歧。“历来”姑且不谈,只说今年。今年《破与立》第三期上,发表了曲辰同志撰写的《谈鲁迅的散文诗〈雪〉》。作者说:《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雪》当然也很不易解。为了不让大家“死于句下”,作者便对《雪》的“象下之义”,做了一番寻求和揣摸。他认为鲁迅当时已经“把希望寄托在广  相似文献   

6.
程功松同志在《教学(逢雪宿芙 蓉山主人)有感》(刊《湖北教育》 1993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古诗《逢 雪宿芙蓉山主人》表达了“作者对贫 寒人家的同情”,且诗句“风雪夜归 人”应解释为“主人为谋求生活,在 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回家。”本人未 敢苟同,我认为古诗表达了作者对 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 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且 “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行人在风 雪之夜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 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我之所以如 此理解,是因为在教学这课之前作 了以下几种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首散文诗,被收编在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不惜笔墨,通篇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极写江南雪的柔美和朔方雪的壮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雪的眷恋和对朔方雪的热恋、执着追求。一、江南的雪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突出朔方雪的冰冷、坚硬、灿烂,同时自然引出江南的雪。写江南的雪,作者只用了"滋润美艳之至"几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包含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逆方的雪”三组意象。这三组意象,不仅相互间的关系不同,而且它所处的层次地位也不一样。本文试图从《雪》中的意象、意象间的关系以及各意象所处的地位层次关系,来阐明《雪》中的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内涵,从而对这一有争议的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国的雨虽然自由活泼,却“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通贯全篇: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将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线。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表现其特色。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板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两句《老子》中论道命题所包蕴的重要美学原理,运用当代学人据《周易》创造的“易象”、“象素”美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雨帆集》之“立象以尽意”、“立象之过程”和“大象之形声”,对《雨帆集》借助事物塑造形象所表达的情感、观念和义理,及其艺术成就,作出了肯定评价,并充分肯定了其中所表达的正确人人关系和天人关系。作者认为:“人的本质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人关系和天人关系。因此,正确地解决这两个关系是解决‘三观’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升人的本质的根本所在。《雨帆集》的大象的意义或价值。从义理的角度讲,主要就在于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这两个关系上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较难讲解的课文。要是单讲雪,倒也容易理解: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孕育着春天的消息;朔方的雪蓬勃奋飞,跟严酷的黑暗现实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以此阐明鲁迅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也显得合乎情理。难就难在:既然是写雪,为什么开头结尾却都写了雨?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和“雨的精魂”?它们对表达主题思想起什么作用?在通篇结构安排上又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全文的主题就不鲜  相似文献   

13.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 2 0 0 0年 6月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第 2小题为 :第二段中的两个“对于” ,是从  和  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逝世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两个“对于”提示了全文的论述中心。文章旨在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 ,表达作者深切悼念之情 ,而这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作为  和  的双重身份来论述的。对此题中的四个空 ,人教社 2 0 0 0年 7月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 18页 )认为 :前两空分别应填“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 ,后两空分别应填“思想家”和“…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1945年在重庆发表后,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有十多种报刊发表了唱和之作。当时《新民报》晚刊编者附注,说“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说,蒋介石曾就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问他的“文胆”陈布雷,陈布雷回答说“:气度非凡,气吞山河,可称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但如何使初中的孩子们真正体会该词的壮阔意境和“不可及”的大气魄呢?下面,笔者换一种解读思路,通过“三比”来理解和把握该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宏大气概。一比见豪气。初中课文中有一篇写雪名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该文与毛泽东的这…  相似文献   

16.
有雪非说雪     
中国汉语词语丰富特点之一,在于词语的词义不一定是其字面的意思。如沈约《雪赞》:“独有凝雨姿,贞蜿而无殉。”“凝雨”,不是指“雨”,而是指“雪”,古人以为雪是雨凝结而成。同样,在字面上出现的“雪”,有一些也不是指冰雪的雪。“紫雪”,常用中成药,有散瘟清热、镇静安神等功能,主治烦热、小儿惊风等:“丹雪”,脂粉。宋  相似文献   

17.
“千金”一词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意思为:穴1雪指很多的钱。穴2雪敬辞,称别人的女儿。人们常把未婚女子称为“千金”,旧时还有“千金小姐”之称,均含有尊贵之意。但翻史书,“千金”原本是用来称男子而并非用来称女子的。“金”,原是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前一镒穴20两雪为一金,汉代以一斤为一金。有说当时的“金”并非现在的金,乃是黄铜。但由于当时的铜很少,故千斤铜也是很贵重的了。据李延寿《南史》卷二十《谢弘微传》记载,南朝时宋人谢庄之子谢旺自幼聪慧异常,10岁时能作文,时人谓之神童。宋孝武帝对谢旺大加赞赏,在巡游姑熟穴即…  相似文献   

18.
对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去年大约就有十多种刊物发表了研究《雪》的文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散文诗《雪》于情景之外还有寄寓、象征,写南方的雪景是寄托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美好的憧憬,写北方的雪则是抒发了作者否定和反抗冷酷现  相似文献   

19.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20.
韩建 《现代语文》2011,(9):135-135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鲁迅作品《雪》文末的一句话,而且独立成段。毋庸置疑,这是作者对朔方的雪高度赞美的一句话,充分反映了文章的主旨。对此,人教版教参书上的解释为: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