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于中国古代传统"学以成人,积以成性"的教育哲学,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以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为突破点,聚焦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习性养成,构建了"三类—六维—二层"的"六习"校本课程体系,并提炼出"习性准备—习性助学—多维习得"的"三环节"学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而是执教者的创造加工.于是,很多老师在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供了教科书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知识.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现象都令人乐观呢?笔者发现,教材又或多或少地遭受"冷遇".就这一现象,我们不妨作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4.
“跑道”与“通道”是两种不同课程的隐喻,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分别隐喻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和后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闻发,表达了对两种课程的理解,就通道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通道课程对跑道课程应“转变”而不是“消灭”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学生视角审视,高校课程管理本身就是高校提供的一种课程。它既具有显性课程属性,也具有隐性课程属性,但更多地在隐性课程范畴中发挥其课程功能。该功能的发挥方式可以表述为:学生在“际遇”大量课程管理事件、“意识到”并“吸纳”,甚至“内化”课程事件背后隐藏的各种关系、价值观念等,实现对自我的“确认”和“肯定”,或者引发观念世界的“冲突”,导致已有社会观念与行为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对话中心课程"的是基于课程话语多元性的现实要求,对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关注以及知识观的变化而提出的."对话中心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话语多元性需要理解与对话,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需要对话机制的课程,知识观的改变诱发复杂的对话实践.追求课程编制过程的对话精神,实现课程目标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把握课程实施的建构取向...  相似文献   

8.
"外语阅读"课程以往的教学以介绍西方文化背景、讲解词汇与语言技能为主要内容.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践在"外语阅读"课程中应该如何展开,如何评估,文章提出以"提问"引导"思考",突破以文本信息为目标的提问方式,将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9.
儿童数学"课程"与"教学"应当从分离走向融合."课程"与"教学"融合的过程是儿童经验增长的过程,也是儿童数学思想方法提升的过程,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要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设计者、开发者.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运动"与"校本课程开发" 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运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发生的两次重要的课程变革运动。前适应和推动了课程的现代化转换,后则适应和促进了课程的个性化发展。两次课程变革运动的消长给我们的启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12.
国本、地本、校本,三种课程模式之间,存在着互相对立、互相接近、互相包容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不再采用单一的课程模式,而是呈现出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相互接近与靠拢的趋势.以"三本"兼容课程模式为主要目标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终将成为21世纪全世界课程改革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14.
"课程思政"应注重发挥课程的育人化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形成各类课程、活动、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需提升"课程思政"功能认识,建立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课堂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学习与生活有机融合的思政平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电钢琴课程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特点、和优势、意义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电钢琴课程”在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考核体系、题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17.
大学课程的"实践观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信治 《江苏高教》2003,1(1):33-36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提出了课程观的“实践”转向 ,即从工具论转向本体论、从预成论转向生成论、从简单化转向复杂性。接着分析了大学课程的人文关怀、多极主体、动态生成、反思性等实践特征。最后提出 ,大学课程活动中应正确处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现实性与超越性、能动性与受动性、正效应与负效应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业"辨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业曾经是现代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词.不过"作业"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作业"的含义如何,作业性质、作业负担都不失为衡量课程改革的尺度.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开发"失当"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然而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中,仍有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些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为了使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我们应对这些“失当行为”来一次正本清源,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有效、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19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开发逐步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者结合的体制;但与此同时,有的地方也出现了学科门类开设过多、单科课程太多、甚至出现多头管理问题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