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2006,(2):34-34
一篇新闻报道不能有虚构的东西,有了虚构,就不是新闻报道了。——爱泼斯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出生于波兰,1917年移居中国。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名誉总编辑、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爱泼斯坦1931年在天津的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3年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结识并受其影响,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38年主编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同年在武汉参加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9年撰写了《人民之战》一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头两年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1938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首届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范长江致开幕词,邵力子、于右任、沈钧儒和国际友人爱泼斯坦讲话,勉励青年新闻工作者加强团结,力求进步,担负起抗敌救亡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侯磊 《军事记者》2011,(4):63-64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该报于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后的临时政治军事中心——武汉,1938年10月25日迁至战时陪都——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于重庆。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11):45-46
<正>《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汉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迁址重庆继续出版。该报在国统区出版9年多,共出版3231期。1937年2月,共产党代表团抵达南京,在抗日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谈判,周恩来等提出公开出版机关刊物的问题。1938年1月11日,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董事长王明,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西园(华岗),总经  相似文献   

5.
王勇 《湖北档案》2016,(4):26-27
1938年,美国《生活》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当时,武汉是事实上的全国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起着“战时首都”的作用.本文摘取1938年《生活》杂志对武汉抗战的报道和图片,再现那段难忘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6.
柯黎 《湖北档案》2022,(3):35-38
<正>武汉市江汉区民意一路大陆里四至九号,是一排里弄式的二层居民楼,这就是《新华日报》社旧址,1983年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10月25日武汉失守,报社随即迁往重庆,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报纸终刊。1949年4月30日,  相似文献   

7.
戴笠的“军统局”正式挂牌 1938年3月29日至4月6日,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在武汉召开。这次会议除了议决有关抗战的政治军事大计,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外,还做出了大力扩充特务组织的决定。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从战区流落到湖北来的难童与难民所携带的失学儿童为数很多,如何管教兼施,以期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充实持久抗战力量,成为当时在武汉主编《抗战》三日刊的邹韬奋先生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題。为此,他于1938年3月中旬在《抗战》三日刊的第53期上撰写了一篇题为《战时的儿童保育》的社论,文中指出:“儿童为国家的未来国民,为民族未来的生力军,所以略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社会事  相似文献   

9.
1937年,周恩来同国民党商谈国共合作抗日时,决定办《新华日报》。经过多方斗争和努力,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终于在汉口正式出版。报头新华日报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周恩来在创刊号上亲笔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10月27日,日军占领武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千山万水,辗转迁移到重庆继续出版。  相似文献   

10.
《抗到底》杂志于1938年1月1日创刊于武汉,半月刊,由老向编辑、君文发行,从第十五期起开始在重庆出版发行,由何容编辑,老向发行,办至第二十六期停刊。《抗到底》杂志是一面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更是一部壮丽的民族史诗。  相似文献   

11.
吴军垒 《云南档案》2014,(10):22-23
<正>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河南鄢陵籍的陈德馨在列。1938年9月初,时年34岁的国民革命军第86旅旅长陈德馨在武汉会战中以身殉国,他成为鄂东抗战期间牺牲的最高级别军人。蒋介石、冯玉祥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前往致祭,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中将军衔,1988年,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抗战胜利  相似文献   

12.
记者、诗人司马军城同志,于1943年4月7日,在冀东丰(润)滦(县)地区一次对日寇作战中牺牲了,时年二十四岁。今年是他牺牲的四十周年。司马军城原名牟伦扬,又名顾宁,1919年生于湖北省利川县汪家营。“七七”事变时,他是武昌高中的学生,1937年底,奔赴陕北。1938年1月,在陕北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2月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十一队学习。1938年6月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山,党把他分配到《抗敌报》  相似文献   

13.
《出版经济》2004,(3):80-80
今年70多岁的杰森·爱泼斯坦因(Jason Epstein)退休前是兰登书屋(Random House)令人敬重的资深编辑。由ww Norton出版公司出版的他的著作《书业:出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BookBusiness:Publish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这是爱泼斯坦因在近年出版的第三本关于出版的回忆录。1958年,由于“双日”(Doubleday)出版公司阻止爱泼斯坦因出版“Lolita”一书,他便离开“双日”,来到兰登书屋工作。在“双日”公司的日子里,他组织出版了“Anchor Books”系列丛书,成为美国有名的纸皮系列丛书。他1998年退休前担任兰登书屋的编辑部主任。在…  相似文献   

14.
提起刘白羽,人们立即会想到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日出》、《长江三日》。不错,刘白羽在现当代文学长廊中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但同时,他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战地记者。1938年,年仅22岁的刘白羽,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相似文献   

15.
(一)范长江(1909年~1970年),四川内江人,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他早年就读于北大哲学系,1933年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写稿,1934年成为《大公报》撰稿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1938年他在汉口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42年后曾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总编辑等职。解放后任《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文化大革命”中,范长江惨遭迫害,1970年10月23日,死于河南省确山县,年仅61岁。他含恨离去了!但却给中国新闻事…  相似文献   

16.
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创刊.《新华日报》的创刊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从此,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在根据地以外拥有了一个坚强的舆论堡垒.转眼60年过去了,当年从武汉燃起的《新华日报》之火,早已汇成了燎原之势.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到现在已经传至第三代、第四代.但是,《新华日报》开创的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牛济 《新闻知识》2001,(6):48-49
周恩来和张季鸾都是留日学生,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却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即 1938年于武汉开始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季鸾预料上海必将失陷,决定增出《大公报》汉口版,“以树立战时言论之中枢”。“八一三事变”后四日,仅率两位同人,冒险离沪,“舟车毛驴,病不辍行,兼程抵汉”,终于 9月 18日创刊《大公报》汉口版,并独力主持该版言论。翌年 1月 11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与积极努力下,《新华日报》也在汉口创刊发行,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 10月 17日日军逼近武汉,《大公报》汉口版…  相似文献   

18.
在艰苦斗争的日子里——回忆重庆新华日报的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日报》創刊于1938年1月11日,到今年1月正是二十五周年。从《新华日报》在武汉創刊之日起,我就是一个热心的讀者;在国民党统治区艰苦的革命斗爭中,一直从党报接受到亲切的指导和教育。后来到重庆,在1943—1944年和1946年,有幸得以两次参加《新华日报》的副刊编輯工作。回想起抗日战爭胜利前后那風云激变的日子里在《新华日报》这个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4):106-108
<正>"《新中华报》刷新"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报纸《新中华报》1939年的改版。《新中华报》的前身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29日第325期起改称《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同年9月9日第390期起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铅印,5日刊。1939年2月7日起,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日本加紧诱降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反日、反汪,同时"联共又反共",导致各地摩擦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把《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赖晨 《档案天地》2013,(9):36-40
日本著名的作家石川达三(1905—1985)曾是日本《中央公论》的特派记者,被派往南京采访。他1938年1月8日到达南京,直到1月15日离开。他回到日本后,在1938年2月1日至10日,用约10天的时间,写出了反映南京战事的著名的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作品一开头就展现了一幅骇人听闻的情景:随军僧片山玄澄,一手拿着佛珠,一手用军用铁锹一连砍死几十个已经放下武器并失去抵抗力的中国战俘。那么,随军僧是什么来历?他们在战争中执行什么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