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燕赵都市报《周末》“镜像”版近期推出了以“俺爹俺娘”为主题的系列镜像,历时一个多月,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从头至尾,既是一次吸纳情感的过程,又是一次释放情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十月十八日,工人日报一版发表了一篇《主人翁作肺腑言——记一位老工人的谈话》。这是笔者到一位熟识的老工人家串门,听了他对国家大事发了两个半小时的议论,便把他说的话整理成文,寄给了报社,发表出来。我姑且把它说成是“串门文章”。串门,这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事。人们相互串门,一见面往往显得格外地亲切,彼此谈吐大抵说的是心里话、实在话和真话。请看,这位老工人的侃侃而谈,是多么容易激起读者的思想共鸣啊!从真实感人这一点上说,我以为“串门文章”是值得提倡的。报纸是人民的讲坛,应该让更多的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站到讲坛上来讲话。我们的报纸一向很注意对领导人、知名人士、英雄模范人物谈话的宣传。这样做,无  相似文献   

3.
1.谁最听话父亲回家时,带了些糖果回来准备奖给最听话的孩子。他问:"孩子们,这个礼拜谁最听妈妈的话?"大儿子抢着回答说:"就是你呀,爸爸!"  相似文献   

4.
著名摄影家焦波向媒体反映,称他为父母拍摄的专题照片《俺爹俺娘》遭侵权——某媒体将“俺爹”的照片放在软广告中,另一家媒体则把照片当做《林海枭匪座山雕》等文章的插图。虽然半个月前他的律师已向两家媒体发出律师函,但至今杳无音讯。忍无可忍焦波欲将这两家媒体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5.
1998年底俺终于搭上“末班车”来到部队,走入黄河滩头的一座军营。说啥也没想到,新兵结束下连队时,却分配俺干“火头军”,你说这算当的哪门子兵?牢骚归牢骚,工作还得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嘛。为早点进入状态,俺利用节假日跑到地方宾馆拜师学艺,还自己对照食谱琢磨着把连队的萝卜、黄瓜、辣椒等品种腌制成30多样“家常菜”。后来,集团军一位将军检查工作到俺连视察,品尝了俺腌制的小咸菜后,赞不绝口,把连队官兵乐得直冲俺竖大拇指:“建华,你小子行。”“舍得宝来宝换宝,舍得珍珠换玛瑙”。俺在提高炊事技术的同时,还琢磨着发挥爱好“爬格子”的特长。可能是没经过专业培训的原因吧,俺写的文章大多都是“豆腐条”,要么刊在报缝中,要么登在报屁股上,因而大伙儿都昵称俺为“中缝杨”。俺呢,不急不恼,反而乐呵呵地接受了。只是在心里暗下决心要有所突破。这不,前几天一不留神竟然上了大报,《解放军报》发了俺的一篇文章。晚上点名时,连长“狠狠地”表扬了俺一顿:“杨建华同志是咱连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全军官兵面前‘露脸’的,我们应该向他表示祝贺,大家以后要多向他学习……”当然,俺也有着急的时候。俺高中时的同学——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女朋友”要跟俺“吹...  相似文献   

6.
这天,我们一行9人在王院长带领下驱车150余公里来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偏僻村庄北阳沟村医疗扶贫。刚一下车,我们就听到人群中有一个孩子喊“:那个大官给俺看过病!”稚嫩的声音显得既兴奋又自豪。两个月前,230医院扶贫医疗队下乡曾到过北阳沟村。当时也是王院长带队,院长是上校军衔,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大官”了。那一次,我们刚把诊治桌椅和药品摆好,一中年妇女就抱着一个孩子来到王院长跟前,焦急地说“:大夫,快给孩子看看吧,他发烧两天了!”大家仔细一看,孩子嘴唇发青,脸色煞白,两眼微闭,言语不清,一测体温:39.4℃—…  相似文献   

7.
我与《解放军报》有着不解之缘,这是因为《解放军报》曾拯救过俺一家。话还要从1994年4月的一天说起。那天我的哥哥李华见村民王某家扒旧房建新房,便主动去帮工。干活时,因旧房根基不牢,房上的脊檩突然倒塌,将我哥哥的左腿砸伤致残。为了给哥哥治伤,我们两家不但花去所有的积蓄,还各欠2000余元的债务。我嫂子认为,丈夫是给王家干活致残的,医药费理应由王家承担,于是经常到王家索要医药费,而王家认为自家扒房子又没有喊他去,是他自愿去干的,况且家里为其治伤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便以“要钱没有,要命有3条”为答复。在三番五次要…  相似文献   

8.
俺爹俺娘     
焦波 《出版经济》2005,(6):63-63
儿女,是爹娘心头掉下的一块肉。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人子女,也将为人父母。一生的沧桑与幸福,让我们永远不难舍弃,遗忘我们恩重如山的父母,和那浩瀚的亲情。我们前行的路上,永远有爹娘的足迹和殷切的目光。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前的《大闹天宫》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经典,而半个世纪之后,面对全新的电影环境,它以3D版本的形式重新与观众见面。曾经沉浸于《大闹天宫》眼花缭乱武打动作中的孩子们,如今已为人父母。而他们的孩子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曾创作过这部足以让全世界同行都为之赞叹的动画电影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2005,(4X):32-32
选题点评:焦波,用他的照相机,做了一件让每个为人子女者震撼的事情。他永远留住了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透过照片,都能看到自己父母颤微的身影,看到一种无言的震撼。在这个纷杂重利的社会里,能让如此众多的人集体潸然泪下,是多么地让人慨叹。《俺爹俺娘》“恰似寻常一首歌”,一首能够抵达人性感情深处歌,触动了读者心底要为爹娘尽孝那根最脆弱弦!  相似文献   

11.
8月中旬,我到乡水利站采访有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水利站领导向我介绍:目前已建桥4座,打机井140眼。回来后,我根据采访的素材,分别写了两篇稿子。  相似文献   

12.
怀念俺娘     
2月14日中午,按照每天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向娘请安的习惯,我和照料娘生活的外甥女桂花通了电话.桂花告诉我,娘今天吃了4块饼干,两个鸡蛋,还喝了一袋牛奶,现正躺在床上午休呢.我听了很高兴,患有肺气肿的娘总算逃过了严寒的冬天,过几天我回去的话,说不定她会坐在大门口,晒着太阳等我呢.  相似文献   

13.
药物原本的副作用,却因为偶然被发现可用于美容而名声大噪。从明星们永远光滑的面孔上,可以窥见“药妆品”如何成为大受青睐的美容手段  相似文献   

14.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一次显示一下“自我价值”,便欣然同意接受新的考验和挑战。一年过去了。她不为粮食发愁,谁都晓得这里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16.
我爱“豆腐块”、“火柴盒”。提到“豆腐块”、“火柴盒”也许会有人摇头,看不起。因为,它们都是小字辈。可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稿件虽小,容量不一定就小,小稿件也是一条信息,要写好并非易事。每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有的还不足两三百字,由此可见,衡量新闻稿件优劣  相似文献   

17.
我屈指一算,写稿已有17载。17年来,1995年创造了我写稿史上的辉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稿8篇,在陕西农民报、三秦都市报等全国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稿件125篇,被安康铁路公安处党委报请三等功。总结我的经验之一即只是因为“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热爱写稿这件苦差事,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广大公安干警的精神风貌,唤起千千万万的人对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从开始热爱写稿,到后来的上瘾,直至现在一天不写稿就心慌,我始终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写稿,使这一艰苦的差事在我的业余爱好中坚持下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失志不渝、坚定不移地写稿,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许是我的自豪和骄傲,但更应该是我的起点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19.
我爱“爬格子”。17年来,各级报刊、电台共采用我所写的各类稿件600余篇。“爬格子”自有“爬格子”的情趣,但更多的还是辛酸苦辣。盛夏酷暑,蚊叮虫咬,汗流浃背;寒冬腊月,坐“冷板凳”熬夜,冻手冻脚,这不能说不苦。花自己的光阴,点自己的“油灯”,“为他人作嫁衣”,有时换来的却是误会和委屈,甚至还传来一些讽刺的言词,这也不能不令人心酸。有一段时间,我心灰意懒了。几乎一年不曾动笔。不过,那段时间我心里总感到生活中缺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20.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