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世民与魏征,千年以来一直被视为明君和诤臣的典范。这诚然符合史实,但李世民和魏征的真实关系,比我们通常想象的更加复杂。在读唐史的时候,不难发现,李世民一听说魏征有不检点地方,就马上派官员去查;我们还不难发现,在魏征死去才6个月, 李世民就下令,解除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姻,摧毁魏征墓碑;我们更不难发现,魏征并不是最敢于说话的大臣。  相似文献   

2.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国之道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事管理思想,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魏征辅佐李世民十七年(公元627—643),是其统治集团的主要策划人物和决策人物之一。正如李世民对其侍臣所说的:“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雄者惟魏征而已。”①“(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②因此,魏征的人事管理思想基本被李世民所采纳,贯穿于李世民的人事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一直笼罩在明明君与贤臣的光环下,但对这种关系之后的深层次原因,学界讨论尚少。历史的真相是:初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特别是山东问题,决定着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李世民利用魏征以笼络山东豪杰,并达到制约山东士族集团的目的;魏征则恃以山东势力,在中央维护山东豪杰的利益。随着山东问题重要性的下降,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从重重假象中逐步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4.
憨佗 《学习之友》2009,(10):7-7
魏征这人历史上犯过严重的路线错误,他曾向太子李建成进言,及早干掉皇弟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兵变得了天下,魏征在李世民手下做臣子,要做事,要匡扶朝政,就须取得李世民的信任。为此,魏征向李皇帝叩头说:“愿陛下使臣作良臣,不要使臣做忠臣。”太宗不解:“忠臣、良臣有不同么?”  相似文献   

5.
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佐者 ,魏征以超人的胆智、耿耿忠心、犯颜直谏 ,前后所奏二百余事 ,其中大部分为李世民所采纳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 ,皆称朕意”[1] ,使李世民少犯了很多错误 ,对强大、统一的唐朝巩固和发展 ,对“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都起了不少的作用。魏征的思想主要是从他和唐太宗的谈话 ,即奏疏和谏议中体现出来的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 (主要指农业 )、法治、军事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比如他劝谏李世民要居安思危 ,施行仁义 ;要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 ;举…  相似文献   

6.
<正>"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拨乱反正,刚坐稳位子,就开始了内部人员的整改与肃清。这次,魏征在劫难逃,必死无疑。因为是他献计献策给李建成,让李建成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永绝后患。李世民如何处置他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呢?就在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魏征不请自来。这让李世民很意外。魏征来后,不卑不亢(kànɡ)地摆弄起两个透明的  相似文献   

7.
朱辉 《中文自修》2011,(Z1):44-46
作为清官,魏征一生最另类之处是曾经六次跳槽。《贞观之治》《贞观长歌》之中,李世民当然都是主角,而除了他,魏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谈到魏征,都知道他是个清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时,害怕重蹈隋亡国的覆辙,日夜焦急不安,深知靠他一人办不好这么多事情,就问宰相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后,李世民就在宫廷内部,采取了比较开明的办法,主动求谏,杜谗纳贤,并在制度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应改革。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思想比较活跃,因而这个时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9.
魏征初侍李密,后随李密投李渊.魏征去山东(太行山以东)劝自己的好友徐世绩投降李渊,被窦建德俘虏,做了窦建德的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官).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魏征复投唐朝,做了太子李建成的洗马.玄武门事变,李建成被杀,魏征又被李世民收到帐下.魏征先后五易其主,在历史名人中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0.
吕赟  殷晓峰 《教书育人》2007,(11):53-53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12.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13.
人们称道唐初的贞观之治,常常说因为太宗李世民有了耿直敢谏的贤相魏征。这固然不错。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李世民懂得“人苦不自知”的道  相似文献   

14.
古语说 :“君臣相处 ,自古为难。”事实确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一代贤相魏征 ,在政治上密切合作 ,共建“贞观盛世” ,是我国历史上一例罕见的典范。千年之后 ,又有老党员忠言直谏 ,总理从谏如流的故事 ,真可谓是“古为今用”的典范了。魏征已经死了一千多年 ,但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博物馆里 ,还存有他那面金光闪闪的“人镜”。我们借助这一宝贵的镜光 ,回眸历史长河 ,就会看到针对时弊犯颜直谏 ,源远流长的一条闪亮的光带。这条光带中流淌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留下了一个个忠臣、谋士、良将、清官的形象 :邹忌 ,鲍叔牙 ,张良…  相似文献   

15.
板荡识忠臣     
范鑫和岑文本都是唐朝有名的忠臣。他们与魏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皇上面前少有顾忌,敢于直言。李世民登基不久,面临内忧外患,内部不得不想方  相似文献   

16.
陈鲁民 《成才之路》2011,(28):4-M0003
闻过则喜是一种令人神往的高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是纳谏如流的李世民,也不是回回都能做到闻过则喜的。有一次,魏征给他提了一条很尖锐的意见,他脸色马上就变了,虽没有当场发作,事后却狠狠地说:"我一定要找机会杀掉这个田舍翁。"多亏长孙皇后劝解,才算是放了魏征一马。  相似文献   

17.
唐初,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让自己的统治走向了太平盛世,可他本人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却逐渐向往奢侈的生活。当此昏昏然之际,贤臣魏征及时进谏,借助前代兴亡的教训要求李世民居安思危,其谈话方式是值得学生在表达交流时借鉴的,这也是该篇文章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初政治家、史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谏,臣下对尊上的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疏,奏疏,也叫奏章、奏议等,是封建社会臣对君陈表意见的一种文体。唐太宗跟随父亲李渊转战南北,艰苦创业,但他登基之后,却滋长了骄傲情绪,弃俭求奢,大兴土木。魏征看到“贞观之漒”太平盛世的背后,隐藏看“覆  相似文献   

19.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魏征在任侍中(即宰相)之前,曾担任过尚书省右丞(贞观元年至三年),直接分管刑、兵、工三部的事。魏征在这三年中,接触到不少刑事诉讼方面的案件,因而在司法、执法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后来,他为了帮助唐太宗“以法治国”,“慎终如始”,把这些经验逐步总结出来写成奏疏提供给唐太宗。贞观十年到贞观十四年,魏征就刑事诉讼方面的问题先后向太宗李世民写了四封上疏,即《理狱听  相似文献   

20.
魏征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他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历史学家.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忠直敢言的诤臣,他有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在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和巩固大唐封建王朝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魏征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其父魏长贤以博通经史、文才出众而闻名,曾在北齐王朝任著作佐郎,掌管编纂国史工作,后因上奏疏讥讽北齐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遭到贬官处分.然而,他对此却“处之怡然”.魏长贤那种作官尽忠持节、刚直不阿、直言敢谏,以及为君尽忠、为父尽孝和坚贞不屈的封建气节,使幼年的魏征受到较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