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对暑期休假的青少年继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是困扰着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教育者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家谱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青少年暑期德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经过精心编排和开发的家谱成为青少年暑期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资源和载体。将家谱资源应用于青少年德育实践时,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使其成为新时期我国家庭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F0004-F0004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19年。1987年迁建于现校址。学校是全国体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心理教育实验学校,连云港市常规管理优秀级学校、文明单位、德育先进学校、窗口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学生德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尤为重要的一项任务。现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形式传统单一、对学生在德育建构中的主体性不够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缺少联动和合力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搭建多种德育活动平台、研究问题学生心理等教育策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4.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环境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所带来的冲击和困惑,学校德育的滞后性日益显露出来.以往那种以外压式的环境控制为手段,以训诫式的显性教育为特征,以单向灌输式的抽象说教为方式的传统德育模式,越来越偏离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道德认知规律,结果导致德育目标与德育效果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5.
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教育科学规律及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是一种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青少年成长的阶段性和学校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如从德育内容看,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良好品质、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等层次;从德育途径方法看,有理论灌输、社会实践活动、党团队活动、第二课堂、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多样性;从德育的阶段目标看,分具有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优…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青少年获得知识,形成道德品质,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谈起。德育虽然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摆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在:①整齐划一,没有层次性,从小学到中学,德育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是停留在表象上,没有层次性。②教育过程脱离青少年实际。把德育同政治课等同起来,只注重理论性的东西,忽视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甚至从未考虑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③注重理论宣讲,放松实际素质培养。不少…  相似文献   

7.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题。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学校教育工作应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坚持成人、成长、成功、成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以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例来介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各种活动,通过活动来分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青少年德育中的独特作用。并针对目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家庭和学校是传统德育的强有力教育机构。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家长和学校却遇到了一个向他们挑战的对手─—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卡通图画、电子游戏、计算机等。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除家长和老师之外的又一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和社会化手段。正是这些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在西欧,小学生每年看电视1200小时,约为美国的两倍,而这些孩子每年在学校大约只有1000小时。”①我国情况也有此趋向。这些传媒,一方面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他们的智力和心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对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缺失及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学校比较忽视礼仪教育,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所以,必须正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不断革新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包括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的儒家思想,学校、社会和家庭在礼仪教育中应该在各自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相互配合,使青少年德育提升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刘枫 《甘肃教育》2014,(19):23-23
正一、存在的问题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德育的目标在于育德,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包括知、行、情三种道德成分,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德育》2013,(12):F0002-F0002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校长周飞虎提出"修德明理"教育,其核心是人格教育。学校确立"读书明理"校风,通过开展"立身、做人、处世"一系列读书活动,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本德育活动、学科德育、生命伦理教育、自助教育、军训远足活动、网络德育活动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学校重视班主任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一、坚持“德育为首”、“全员参与”,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众所周知的“德育为首”的提法,准确地描述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更是一个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分析青少年在德育观念、德育环境、德育手段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德育一体化为视角,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队伍,并以学校为基础,以家庭为抓手,优化社会环境,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青少年犯罪从心理角度而言,主要产生于不平衡心理、逆反性心理和孤独及空虚心理。基于此,作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中的学校教育应真正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德育、法制教育及挫折教育,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马云艳 《成才之路》2011,(22):23-23
当前我国青少年比较关心个人的价值,很少关心国家、民族的利益。自私自利,拜金享受占据了本该属于责任感的心理空间。而社会、学校所倡导要求的,往往是通过人文教育、纯德育来进行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自然科学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开发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致使德育工作花力大,收效小。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我国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来,到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学校心理教育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但是,由于心理教育目标的偏差、环境的缺失、主体的模糊、方式的单一等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一些学校的心理教育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德育效应。近年来,我们海门东洲中学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将心理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发掘乡贤文化的德育价值是应对当下青少年价值观混乱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之一。乡贤文化具有优化社区德育环境、彰显道德榜样和增强家乡认同感等德育价值,将其融入到学校的德育书刊、校园环境和实践活动等方面,能丰富学校的德育资源,有利于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为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教育者在构建学校德育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德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学校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维意识正在逐渐被淡化,不少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标准,多媒体文化培养起来的"网上一代"甚至表现出漠视民族文化传统、崇洋媚外的倾向。而学校,在"五育并举"时却很难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举措,德育工作常常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对这种现状,怎样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德育形式,为青少年道德成长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升道德认识,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