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军 《甘肃教育》2023,(5):47-50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正式实施,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指导,这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期间,可借助教育信息化改革契机,从教育角度助力乡村振兴。基于此,文章对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展开阐述,总结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站在乡村小学角度,针对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有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旨在加速乡村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正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数字化转型也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了重要的时代机遇。以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错配等现实困境,推进数字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需要完善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提高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促进资源与经费供需精准匹配等。  相似文献   

3.
农村要发展,关键靠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日益走向现代化,这给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引领中国乡村社会教育发展方位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当前农村教育现代化明显动力不足,还存在教学设施落后、教育理念陈旧、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应当通过更新教育理念、重塑城乡教育关系、传承农村文明香火和创新农村教育治理体系等路径,走中国特色乡村教育振兴、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乡村文化兴盛和乡村教育信息化之路,引领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有其天然优势和动力来源.主动参与、全力参与、有效参与乡村振兴,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需要,是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韶关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农业发展,开展教育服务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实践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融合多样态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支点,建设乡村研学基地并以此促进乡村振兴是有益的探索。研究认为,乡村研学基地能够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融入农村、面向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凝聚社会力量协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但乡村教育存在自身发展不足、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有限、乡村教师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缺位等问题。研究建议,应加大乡村教育支持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育与乡村深度融合,引领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协同促进乡村振兴等,从而更好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在丰富乡村技能人才储备、提升乡村人口文化素质、优化乡村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已探索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模式,同时也面临着实践困境。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要以人为本,重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精准定位,多层次培养乡村在地化人才;内外协同,打造振兴乡村的教育共同体;保障实效,完善服务乡村振兴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需要一支强大的本土人才队伍,与乡村社会联系紧密的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协同育人以化解生存和发展危机,明确培养扎根乡土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人才振兴、传承和孵化先进技术助力产业振兴、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思想助力文化振兴等基本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县域中等职业教育要夯实发展根基,坚持扩容提质相结合;调整办学方向,坚持在农离农相结合;深化育人内容,坚持培技修身相结合;提升育人成效,多元主体鼎力办学。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而本土人才大量流失、乡土文化认同危机的存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呼吁着当代乡村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问题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同体发展理论为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逻辑。聚焦乡村教育现实需求,明确新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教育内涵式创新发展;提炼乡村师范教育特色,丰富新课程体系,挖掘乡村教育在地化课程资源;构建区域内与地区间两个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联动多元师资培育力量共发展,则是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地高校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其中不乏成功的实践案例和推广经验。近些年,阳光学院持续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二者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指出了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能够对高校专业教学、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思政四个方面产生助力,从而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首先,基于共生理论阐释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逻辑必然性。其次,在明确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共生单元、构建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共生关系、形成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共生环境前提之下,分析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教师的特殊素养不足、乡土情怀淡漠、社会功能弱化。最后,提出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一是教师助力民族乡村教育振兴的同时成全自身的成长;二是教师在民族乡土文化的滋养中生发情怀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优秀乡土文化;三是教师在服务民族乡村公共事务的同时拓展个人价值上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当前的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精准的乡村教育供给,提高开放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效能是现实所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建设数字化乡村教育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开放大学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设计数字化背景下开放大学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方案;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强开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开放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教育线上线下对接;开放大学积极建设“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开放大学赋能我国乡村教育振兴可持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论,从“大语言观”和“大教育观”出发,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两个功能维度是承接外部支持与培育内生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五条路径包括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次,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学习者内生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协同不够、教育内容针对性有所缺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有效性评估缺失等现实挑战。最后,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家校社一体化、坚持乡土性与技术性相统一、坚持专兼职并重、坚持评价引领的“五个坚持”层面提出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乡村要振兴,教育得先行,如何通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已然成为当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江苏开放大学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创新性地探索目标聚焦、资源聚拢、体系聚集、模式聚合的“四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总结实践经验,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几方面来服务乡村振兴: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社区教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社区教育品质;实现资源共享,完善社区教育配套。  相似文献   

15.
从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教育入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的内在要求,而回到相似的历史经验中寻求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则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梁漱溟等人将中华文化的根基搁置于乡村社会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其为鉴,在国家倡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当下我国的乡村建设一要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强化文化认同教育、寻求乡村文化自信困境的突破;二要着力培养“扎根乡村”的教师,为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三要在立足于中华文化根基下理性对待他国乡村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一些省份开启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少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那么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否进行乡村学校撤并?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的关系,为教育实践解脱思想束缚。文章回顾了二十年来乡村学校撤并的历程和学术界的态度,从而提出,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并不矛盾,必要的乡村学校撤并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客观认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也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推动部分乡村学校撤并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正当之举,应树立城乡融合的理念,摆脱狭隘的乡村教育观,推进县域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之年,教育从助力脱贫攻坚转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明晰教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内涵,需要明确乡村全面振兴愿景与农村教育发展主导性任务.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从农村社区宜居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三个维度考察.从农村教育主要矛盾看,促进农村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是农村教...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上看,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子工程”和“支撑点”,对于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础以及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明乡风、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当前的乡村教育在价值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瓶颈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障碍。因此,要进一步塑造尊师重教良好家风,提高乡村受教育水平;积极树立爱农强农观念,追求乡村振兴大目标;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推进教育一体化进程,从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双向耦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乡村资源的增值增效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反映在,大学生服务于乡村振兴意识薄弱,学校关于乡村振兴的教育缺失,地方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帮扶政策不足,乡村资源开发缺乏优化整合;为此,推动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帮扶政策;整合乡村资源,形成特色化与品牌化的产业。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以探索高职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政府、学校、乡村三方进行研究,明确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与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高职艺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从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两个层面提出助力路径。具体为,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乡村振兴帮扶政策;开展艺术专业教学+美育赋能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完善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美育促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探索非艺术类专业+美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