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迷因随着互联网的进步,逐渐发展为网络迷因,通过个体大量的复制模仿行为为短视频热点的生产、传播提供了关注前提。算法推荐机制为其传播提供了活力和推动力,“短视频+电商”模式的发展,使得电商营销广告通过迷因模仿达到病毒式传播以刺激用户购买行为。本文从迷因理论视角,探究短视频电商营销传播机制,为短视频营销广告发展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2.
王佳炜 《青年记者》2022,(18):74-76
以西方文明模式“化全球”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已经无法为“一带一路”倡议所引领的“新型全球化”时代的传播实践提供更为丰富的现实解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急需切换至“转文化”传播这一新维度进行考量。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文化”创新路径:兼顾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文化杂糅、创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迷因产品、增强基于日常生活的软性议题挖掘、重视非国家叙事的复调式传播。  相似文献   

3.
丁倩 《新闻世界》2013,(8):122-124
“网络迷因”又称“网络爆红”,指某个信息或理念迅速在网络用户间传播的现象。近几年,各种“网络迷因”事件层出不穷,以狂欢理论观照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狂欢的精神和特质。笔者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分析这些具有狂欢表征的现象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4.
抖音凭借功能多样、操作简单等优势,成为当代年轻人自我表达、交流喜好与知识传播的文化平台。近年来,平台上借助短视频探索传播各类传统文化的视频种类繁多,在这之中,兼具审美性、文化性与历史性的中国古典舞短视频备受大众喜爱,得到广泛传播,抖音也被开辟为当下中国舞发展传播的新渠道之一,其内容的生成多依托于模仿复制的形式,与模因论存在诸多相似点。结合以上逻辑,本文将以模因传播为核心问题,围绕抖音平台上的古典舞类短视频展开媒介文本解读,从模因传播的视角,对其在“模因”中的“模因生成”“模因”传播路径以及“反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索短视频赋能传统舞蹈文化传播的普适性路径,以期其成为“视频社会化”时代文化艺术传播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季静 《编辑之友》2017,(6):54-57
电视剧网络口碑传播以“生产性文本”为最佳载体,借助互联网所提供的丰富而便捷的交流渠道,形成一种“迷群”带动模式下的集体狂欢.其传播路径可划分为酝酿、触发、爆发和消退四个阶段, “引爆点”则决定着电视剧网络口碑传播路径的长短和走向.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以流行语、表情包、热梗等为代表的网络迷因已渗透进各类社交场景,成为现代人日常交流中一种新型交流手段和话语表达方式,不断重构着互联网的数字文化景观。本文主要聚焦于网络迷因的生成机制与连接逻辑,探究网络迷因如何通过身份认同、社会互动、游戏狂欢、情感话语等方面充当数字化的社交工具,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不同个体、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连接与互动,并进一步分析网络迷因火热传播背后潜存的表达能力退化、过度娱乐化等现实风险,为洞察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交方式以及数字社会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可以说是处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元文化并置的语境中,是一个极其混杂的价值与文化形态.我国大众媒介娱乐化风起云涌,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重的.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政治、市场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人手,来揭示媒介娱乐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流量密码一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在流量至上的今天,这种关于“流量密码说”的论调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本文通过引入理查德·道金斯的模因论,以抖音平台上围绕着“张同学”进行仿拍的150个仿拍视频为样本,对其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张同学作为强势模因生成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内容维度上“流水账”式的日常记录;形式维度上沉浸式的视听体验;立场维度上模仿的本质在于蹭流量。“张同学”仿拍视频中流量密码的模因传输机制则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同化阶段:强势模因的植入;保留阶段:高频重复强化记忆;表达阶段:模仿主题丰富,音乐无变异;传输阶段:传播快速裂变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内传播与群际传播生态中呈现出复杂的个体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而栖息于网络群体传播间的网络舆论在生成机制与效能转化过程中体现出三个重要特点:群体传播中个体交往结构不平衡、意见波聚合与辐射引发舆论“热能--效能”的转化、群体传播中信息博弈呈理性趋向。这三个特点成为我们解读网络舆论独特性与探讨其理性与否的三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0.
“点赞”行为已经成为微信朋友圈社交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厘清这一行为产生的动因及其运作机理,对规范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秩序并改善其传播环境、优化其传播策略具有重要价值。“点赞”行为看似简单,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信息传播行为动机意蕴,受信息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心理、情绪、诉求等多元因素的交互影响。系统而言,心理共鸣、情绪传播与现实诉求是“点赞”行为的三重主要动机,三者相辅相成。对此,应当科学认知并充分运用这些动机,为发挥微信朋友圈的正向传播效能提供治理机制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1.
杨维东  曹兰 《传媒》2018,(13):64-67
社交媒体催生新的传播格局,使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呈现出瞬时爆发、难以预测、破坏力强等特点.本文在审视舆情事件生成的动因、演变规律及消亡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新范式,提出应建立舆情生成期的预警机制、健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机制、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玉梅  吴莹 《新闻传播》2023,(16):33-35
近年来,互联网中“爷青回”“YYDS”等缩略语流行,在促进信息高效传播、提升互联网表达趣味性和丰富互联网流行文化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对缩略语的错误使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网络缩略语的特点、传播、流行动因以及传播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全面、辩证和科学地看待模因论视阈下的缩略语传播,引导自媒体自觉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规制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任晴阳 《视听》2023,(1):152-156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借助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但部分城市的短视频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其城市形象相关短视频不能精准体现城市特色,传播力度不够。对此,应遵循短视频模因“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的复制和传播机制,围绕城市音乐(BGM)、本地饮食(Eating)、景观景色(Scenery)、富有科技感的设施(Technology)四个维度,构建彰显城市形象特色的短视频模因BEST载体,精心策划强势城市形象短视频,有效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家们通过讲述多样化的黄河故事,赋予“黄河”符号不同的文化历史意蕴,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符号内涵,中国文学也逐渐成为传播“黄河”符号和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其中,河南作家关于黄河不同角度的书写,已成为其中重要的一支文脉。李商隐的诗歌、邵丽的《黄河故事》、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分别从个人、家庭、民族三个层面,呈现了黄河文化这一生生不息的命运载体。从“黄河”符号的内涵意蕴入手,结合三位河南作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提出文学创作中“黄河”符号的文化传播意蕴;进而探究文学作品作为媒介和载体,对黄河文化传播和黄河精神的生成起到的作用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机制和动因.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传播学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际传播-非语言传播机制;(2)创新扩散机制;(3)信息传播网络机制.而对非语言传播信息、隐性知识传播以及创意灵感和创新传播效果的追求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6.
郝雨  吉敏 《当代传播》2020,(2):41-44
智能化媒介条件下,网络舆论时常发生非理性暴涨。而对这种隐含社会风险的舆论加以引导及有效控制必然要依赖相应的技术。道金斯首创模因概念,称其为文化的"复制基因",采用模仿与复制等非遗传方式将一些观念、想法加以传播。高速、匿名且能存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成为模因传播的首选媒介。在网络模因的传播机制中,需要经过信息同化、记忆、表达与交流传输四个阶段。由于在传播形式、内容和机制上都具备高度相似性,模因常常充斥于非理性的互联网表达中,助长了负面的舆论影响。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模因传播机制切入,对如何控制非理性表达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作为精神活动之一的文学艺术,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创作和批评。比如,文学理论旨在揭示文学现象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动因,文学创作自然涉及各种作品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尤达 《传媒观察》2023,(2):104-112
网络时代,土耳其影视行业通过跨国改编剧集再海外输出,使土耳其在剧集出口方面跻身世界第二,成为影视传播全球化时代秩序重构的重要力量。有鉴于土耳其独特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机制,本文从这两个维度建立研究路径,立足“格式改编”理论梳理发展脉络,沿着“文化接近”理论研究实现路径,借助“文化中介”概念分析生成逻辑。最终,以“文化同质”的全球变化趋势探讨意义生成,重点关注土耳其凭借跨国改编提升剧集海外传播力这一策略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黄怡宁  李欣然  董若 《视听》2022,(5):118-122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媒体的推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流行"梗"的创造与传播中.对于"梗"文化及其传播过程,可以尝试性运用迷因理论来解释.以B站(bilibili)为例进行研究发现,B站视频形态的"梗"文化通常具有强势迷因的属性,便于记忆,而个体仪式感与趣缘共同体助推迷因繁衍,促进"梗"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与扩散.互...  相似文献   

20.
胡蕊 《青年记者》2017,(11):34-35
“迷”是英文“fans”的中文释义,国内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粉丝”.本文通过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迷”群的政治倾向、政治参与、泛娱乐化研究,意在勾勒出当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真实图景,探讨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络政治行为的引导策略,促进其积极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