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原住民将数字化生存整合进日常生活之中,他们时刻处于连接与被连接的状态.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媒介化时代数字遗产深刻地影响互动机制与悼念文化.数字遗产延伸了个体在时空上的沟通能力,产生了新纪念活动,并作为交互媒介使主体间双向互动交流成为可能,进而影响个人的数字展演.  相似文献   

2.
新型主流媒体的平台生产映射出互联网时代时空分离、技术主导、媒介轻量、主体多元的数字化特征。平台生产实践以基础设施升级掌握数字主动权,以组织优势与组织力量的结合激发平台新动能,以对分享、连接、行动等规则的检视匹配数字社会的特征,从而实现新型主流媒体在主流价值引领、优化信息服务、嵌入社会治理上的价值拓展。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媒介转型在同步进行,并以数字化为演进的总趋势。媒介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对原有媒介权力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数字化生存方式的一种积极回应。论文首先从经典文献的梳理入手,再围绕权力结构这一核心进行阐释,最后分析了有待探索研究的新领域。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媒介转型的背景与路径,二是媒介数字化的价值与趋势,三是媒介使用与数字权力意志,四是亟待深入探索的新领域。论文试图阐述的理论重点,一是以信息自由增强大众政治参与意识,二是以壮大经济实力保障媒介的民主价值,三是以发挥文化的传承功能优化权力结构,四是以媒介融合为契机重构文化权力。论文在最后部分分析了需要深入探索的新领域,一是界面传播与数字权力,二是全媒体与数字权力。  相似文献   

4.
朱萍  赖婧怡 《东南传播》2024,(2):122-124
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交媒体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连接的重负,在为了连接穷尽想象后,用户开始寻求“解脱”。Z世代群体作为社交平台使用主力军,在数字过度连接下,一部分受众开始选择不去使用或间歇性摇摆使用社交平台,通过适当的数字断连以减轻媒介信息过载所带来的焦虑与依赖。抵抗技术,正在成为算法时代的一种反向潮流。本文基于感知过载理论和传播仪式观理论,以豆瓣“反技术依赖”和“数字极简主义”小组为样本,探究Z世代群体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仪式化”数字断连的动因及其重塑的意义价值,对寻求合理数字断连路径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在融媒体背景下新兴的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的实现主要得益于数字媒体的实现,这是一个以技术为支撑、内容为载体、依靠数字媒介的传播方式,从而将传播主体、传播平台、用户三者联系在一起,实现互联式设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为湖笔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发展策略,从而探寻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9):2-8
新传播革命的兴起与发展重塑了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主体被新媒介技术彻底建构为"数字主体",遭遇了身份、情感、认知和生存的多重危机。首先,数字主体在赛博空间被多重虚拟身份困扰,体验着身体缺场和身份丢失的经历;其次,数字主体身患"媒介依存症",主体情感被电子媒介交流异化和殖民;再次,在"不确定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主体遭遇认知障碍和认知迷茫;最后,"数字化生存"将主体规训和征服,使主体面临生存隐忧。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许多人,特别是数字青年文化实践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场所。本文聚焦我国数字青年如何以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基础开展圈层化的文化实践,进而在数字平台上以圈层为名建构起自我和群体认同。在日益流动的数字化空间中,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层,特别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圈层之间并非完全区隔,在数字青年的主体实践和不同力量的介入下,跨平台、跨圈层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8.
任翔 《出版广角》2011,(11):14-17
数字出版已经从概念变成了潮流,出版产业的数字转型也成大势所趋。与国外以出版商为主体的数字化不同,国内数字出版呈现出平台主导的趋势。在数字出版初期,平台主要由非内容方构建:比如,由技  相似文献   

9.
在共享经济、大数据技术和网络效应的合力推动下,平台资本主义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通过提供匹配供需关系的中间工具,平台重新定义了数字交往、交换和退出的规则,在数据资源的“双重价值生产”中不断攫取经济利益,并以“通知-选择”原则作为规避合法性审查的重要依据。这种跨越边界的数字基础设施权力,导致技术资本对网络公共空间的殖民化倾向越发显著。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共价值的回归与落实不仅是对平台资本主义的一种修正设想,更是平台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呼唤。  相似文献   

10.
王沛楠 《青年记者》2022,(21):96-98
信息社会中,数字平台通过规模和领域的扩张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少数数字巨头经历了从单一内容/服务的媒体平台向平台媒体转变,再向公共服务和数字基础设施升级的过程。这一过程背后隐含的是数字媒体从内容媒体属性向平台属性、再到基础设施属性的变化,推动了数字平台“基础设施化”的结构转型。数字平台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带来了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和企业数据私人所有、基础设施公共导向和私营企业盈利动机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针对数字巨头的反垄断规制。  相似文献   

11.
当短视频成为大众数字化休闲的新尺度,时间失真逐渐成为人们参与其中的泛在感知。本文以抖音平台为经验场域,基于焦点小组访谈与数字漫游的方法考察短视频消费中时间失真的生成路径及用户相应的调适实践。研究发现,短视频消费语境下的时间失真经历了时间嵌入、时间变速与时间脱嵌的过程,三者共同指向对用户时间体验的改写与再塑。在此期间,人的主体意识会得以激活,并通过间歇中辍、技术协商、双重摇摆等自发性行动在短视频的“刷”实践中进行调适,以自我技术之道抵抗数字技术的时间霸权。  相似文献   

12.
单凌 《新闻爱好者》2023,(11):43-48
对于死亡、哀悼与社交媒体平台之间关系的探讨近年来逐渐增加。国内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推出“纪念账号”,将逝者社交账号的可供性重新分配于数字哀悼实践,以此回应已故用户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纪念和情感需要。以“实践中的互构”为导向,探索数字平台与哀悼用户的动态协商过程,包括平台设计“纪念账号”的动机;不同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参与式文化催生出的可供性差异和平台方言;用户对消极可供性的反身性思考。纪念账号的物质稳定性将逝者社交账号从临时档案转化为“永生不朽”,使其重新成为社交关系网络中的活跃节点,由此激发了多元的记忆策展和情感分享体验,推动哀悼活动融入数字日常生活。这虽然削弱了死亡和哀悼的禁忌哀伤色彩,但也带来了必须应对的新问题。为了让数字化生存(死亡)更有品质和尊严,平台应不断将用户对新增功能及其局限性的回应纳入技术架构中,充分尊重个人信息自决权和哀悼社区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13.
畅榕  陈丹 《中国出版》2012,(10):43-46
数字出版公共平台是一种集成数字出版产业中各个模块的中间性组织,具有公共性和经营性相协调的特征。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对数字出版公共平台的要素、模式和运营机制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数字出版公共平台的建构有助于推动数字出版产业从垂直整合模式向平台整合模式的转变,这对于促进出版产业形态的进一步融合和开放,发挥内容优势,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产业飞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服务型媒体意识的不断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互越来越受到媒体市场的喜爱,媒介融合成为今后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平台是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媒介融合改革趋势的不断扩大,各媒体应当积极实施媒介融合下的数字媒介平台改革,以紧跟时代发展,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下媒介平台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媒介融合下数字设计的媒介平台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技术发展推动融合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具体体现是出版数字化平台建设。为响应时代需求,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人卫融合出版平台,该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度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文章结合人卫融合出版平台的建设实践,从实施整体发展战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平台体验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出版数字化平台建设思路,并基于此提出出版数字化平台建设应注意的四个要点,即组建研发团队、选择技术体系和架构、对内集成和对外对接、持续迭代和完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过程中,数字传承人与文化遗产事项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对话又相互把关,在交流、对话与把关中践行着主体间性的内涵。遗产不是中心,数字传承人也不是中心,他们是消除了对立,处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地位的两个主体。这种消解了中心的双向交流与对话使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成为可能,而要把这种双向思维落到实处,无论是遗产地民众、地方政府,还是数字传承人都应谨记文化遗产本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过程中,数字传承人与文化遗产事项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对话又相互把关,在交流、对话与把关中践行着主体间性的内涵。遗产不是中心,数字传承人也不是中心,他们是消除了对立,处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地位的两个主体。这种消解了中心的双向交流与对话使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成为可能,而要把这种双向思维落到实处,无论是遗产地民众、地方政府,还是数字传承人都应谨记文化遗产本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数字资源发现平台能够集合相关文化遗产机构的丰富数字资源,以一定数字格式公开为公众提供一站式访问服务,实现了更广范围内、更多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公开获取,全面提升了数字服务水平。文章以国外的Trove、DPLA、Europeana、WDL 和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文津搜索为例,从资源建设情况、组织与检索、平台可拓展性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数字资源发现平台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数字资源发现平台的建设提出强化国际化协作体系建设、提升发现平台数据品质、优化用户参与功能设计、加强发现平台开放性建设等发展建议。表9。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19.
迟强 《编辑之友》2015,(12):46-50
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下,媒介的商业模式研究成为热点.在纸质报纸产业整体衰退态势下,报纸数字化转型成效微弱,数字报纸传统商业模式亟须创新.文章从产品与服务、目标用户、收入模型、价值评估和资源系统5大方面对数字报纸商业模式进行探讨,强调数字报纸必须明确打造这5大优势板块,以促成商业模式的科学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平台的纪念账号不仅作为逝者个人数字遗产的重要载体,生者在纪念账号下的哀悼行为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记忆实践,延续着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本文通过爬虫获取B站平台的纪念账号数据,对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主题分析和情感分析。B站纪念账号的媒介记忆建构基础来源于逝者生前的媒介记忆内容,建构过程始于个体书写哀思、与逝者建立数字对话和表达情感,由此形成集体哀悼空间,用户在其中的社交互动最终将情感从负面悲伤情绪延展至正面鼓励祝福。纪念账号在实现媒介记忆功能的同时,通过延展性情感空间书写了多向度的记忆图式与情感框架,使生者在多维的媒介场景中共话死亡议题,本研究揭示了数字时代普通公众在死亡、哀悼和记忆等实践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