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双减”意见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所设的重大战略布局,课后服务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文中从宏微观分析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在课后服务中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数字教育视角,探讨数字教育带给课后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机遇。提出以构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体系、协同共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机制、协同发展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探索高质量课后服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预定意图的关键,而教师作为课后服务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其服务素养结构水平对推进课后服务至关重要。在梳理学术领域关于对课后服务研究聚焦点的基础上,发现缺乏对教师在多重社会背景下服务素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后服务实施主体对职业分工重构和角色转变的逻辑转换。鉴于此,立足于数字技术重构教育生态、优化教育流程的时代境遇下,从资源配置、学习空间、师资梯队三维度澄明教师服务素养发展的内生机理,并着眼于技术理性与教育人文性双向融合的教育理念探究优化教师课后服务素养的实践向路,以推进课后服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繁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不仅显示出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视,而且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等优势,基于“双减”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蕴和现状,从“依托学校教育主阵地,开发多元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托信息平台,搭建立体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依托生态系统,凝聚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力量”“依托大数据,搭建动态追踪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等维度入手,探索构建全员参与、多元融合、立体推进、动态追踪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为“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取得的良好成效为基础教育领域课后服务生态构建带来机遇。综合分析我国课后服务工作相关经验,阐明课后服务作为传统家校二元共育的现实需求补充,亟需组建专职课后服务队伍作为支撑课后服务生态的核心力量。从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三个维度审思课后托管服务中的经验与问题,提出组建专职课后服务队伍的基础路径,以及专职队伍在师资储备、应急需要、新增就业、完善教育服务链条等方面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职学生大多在求学过程中受到过挫折,缺乏信心,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心理问题出现较多。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根源都来自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责任心,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本文从中职生心理特点入手,以志愿服务为抓手,采取从理论到实践的方式分析志愿服务作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8.
进入21世纪,中小学生面临着来自周围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和压力,必然会产生一些心理不适感--心理障碍.因此,现代教师必须具有时代意识、超前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更好地开展课后服务,文章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邹霞 《江苏教育研究》2022,(Z5):105-109
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提升人民教育满意度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对英、美、日、韩四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体系的比较研究,总结四国在课后服务实施场地、师资队伍、服务内容、资金来源、监管评估等方面的实施特点,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优化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体系的举措:坚持以中小学校作为实践主阵地,适当拓宽课后服务师资来源渠道,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实施公平且合理的收费政策,建立课后服务监管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意义与时代价值,确立了课后服务立德树人的新价值取向,推动了课后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实施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化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但在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课后服务权力相对集中、课后服务基层决策者对概念认知模糊以及课后服务基层承担者负担过重等问题,使得课后服务的价值取向与其实施结果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为此,应为课后服务基层决策者厘清概念,进行合理的教育分权及为课后服务基层承担者减负,以此寻找课后服务高质量体系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国家教育改革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双减"时代,一些教师在回应课后服务政策期待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认知上将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态度上对课后服务存在明显的心理抵触,行为上对课后服务疲于应付。为了确保课后服务的育人效果,教师应深刻理解课后服务的价值追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课后服务带来的挑战,主动统筹各方力量,在课后服务的深度践行中实现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3.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各地区对课后服务进行了优化改革。课后服务是解决家长急难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它能有效增强教育服务功能,减轻家长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所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的高中学校,北京市红螺寺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树立起全体师生积极的理想追求,培育了全体师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幸福的生活态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了从专职教师的专业服务,向全员参与、全面渗透、...  相似文献   

15.
16.
17.
“双减”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需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保证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不仅要具有“延时”和“服务”之功能,还需要具有“课程”之要义。学校需要积极开发建设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深度开发文化类课程,普及开发艺体类课程,拓展开发综合类课程,指导开发生活类课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育人目标,应综合考虑学校、课程、学生和教师等因素,以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校为更好地教育学生,从1996年开始探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突显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我们冠之为“育心工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阶段,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不断总结、提炼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由分散型走向系统型,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真正构建起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系统工程——育心工程。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
从课后服务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课后看护、作业辅导开始走向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化发展之路。当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课程化”不是指学科课程的“结构化”,也不是指“学科化”,而是指以生为本,通过活动课程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学生多样性全面发展需求。以深圳市小学课后服务为例,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剖析当前我国“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堵点,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