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经纶中学是北京市第一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近10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三大主题相互联系与协调,整体规划,创建学校教育的决策管理系统、教学指挥系统及教育资源信息化系统融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载体。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践行素质教育,做出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金课”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现阶段,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弱化、在线课程资源运用不成熟以及课程体系对课程的“两性一度”支撑不足等问题。通过对一流本科课程内涵进行探讨,分析了当下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现状。基于此,从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目标转化、混合式教学设计运用和课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校教师教学理念转变路径,力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云计算”切入,探讨区域教学教研的信息化建设。以广东东莞市为例,阐述如何构建区域教学教研的“云中心”,阐明了中小学教学教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思想和方法,所取得的成果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生态构建,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文章概述高职教育教学生态,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生态构建的必要性和构建现状,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生态构建措施。要创造高职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建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主体;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善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俄联邦政府已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整体规划中。本文介绍了在俄罗斯因特网教育联盟中心和英特尔公司的“面向未来的教学”中心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以及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培训网络环境的创建。期望能为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林雯 《教育评论》2012,(3):60-62
广西师范学院在创建以"未来教师空间站"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同时,积极探索基于该创新平台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之路。本文在分析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中心,以"教师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教学模式与策略改革"为基础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英华  陈沫  于海龙 《教师》2023,(8):108-110
文章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造价软件应用”课程教学为例,将广联达工程教育测评认证平台、广联达数字建筑百万人才考试端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引入课程教学,从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教学过程出发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教与学不断反馈循环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及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学情现状,依托信息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本文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现状,结合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经验,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应打造“获得感、中心感、仪式感、释放感、罪恶感”。  相似文献   

9.
记者: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请您谈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您认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永强:众所周知,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重心理所当然是教学的信息化,以服务老师“教”和学生“学”为重点,最终落脚点是方便学生学习,为泛在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和环境保障,这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
翁祜中学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坚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信息化手段带动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最优化使用硬件设备、自主开发校本信息化支撑平台为手段,全方位覆盖学校的德育、教学、科研与师生管理。  相似文献   

11.
教师队伍是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以组织行为学为理论研究视角,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具有高水平、结构化、创新性、协同性等特征。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仍存在重项目立项轻整体规划、重团队建设轻制度改革、重成果产出轻机制建设等问题。对此,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确立一个高水平目标,通过夯实“加强党的建设”“校校企协作”“机制建设”三项基础性工作,以“教育教学”“科技服务”工作创新驱动教师能力建设,实现教师能力素质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12.
广西高职实训中心建设模式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针对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校企合作不够等问题,本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模式,提出根据广西职教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进行统筹规划,分批、分期建设广西高职实训中心的构想,并深入探讨了高职实训中心的内涵、功能、布局和结构,以及与高职实训中心建设有关的资金投入、师资建设和管理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广西电化教育馆、广西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在自治区教育厅的直接领导和中央电教馆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开发和推广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培训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研究,充分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优势,有力地推进了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临沭县石门镇中心中学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去年以来,该校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不断探索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该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及空间教学应用工作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全球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趋势入手,探讨在学校全面实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良性环境中,如何促进局部信息系统的实现.文章详细分析了某校MBA教育中心当前的网络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从经济性和学校整体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中心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发展空间,并提出整体开发的指导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信息系统提出了整体设计策略和总体规划.文章对中心目前实现的部分信息系统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具体开发的详细步骤,并以中心教学信息系统的部分实现为例,详尽展示了具体的开发流程和关键技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特点,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构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等4项一级指标,以及细分的11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三级指标,以深职院《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课程为实证研究对象,阐述该课程在信息化建设、教师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效,找出学生在信息化素养、专业认同上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学反思和改进.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湖南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教育部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密切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建设为中心,以政务信息化带动教育信息化,全面贯彻《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先后实施了“湖南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校校通”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在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教育网络建设、信息化终端建设、教育行政办公系统建设、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教育门户网站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监察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宁波市镇海区教育信息化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逐步完善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约6000万元,独立规划设计了教育网管理中心,所有公办中小学校均百兆联入区教育城域网,实现校校通。目前镇海区教育信息网功能板块日益完善,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各学校的公文和重要信息都通过信息中心Web服务器发布;Email、FTP、VOD视频点播、数字电子图书馆、K12资源库等为全区各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校园网站建设体现了自主创新、各具特色的思想,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栏目,如镇中的“网络论坛”、“相册”,骆驼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临沭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为中心,以机制建设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保障,抓住了机遇,抓住了重点,抓好了落实,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县域教育健康、快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电化教育馆20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委厅全年的中心工作,以远程教育工程抓应用为重点、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加大城镇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网络建设工作的力度,努力实现高中信息化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工程项目建设、“网上”支教工程项目等四项工作有所突破,不断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切实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