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教不好""招不满""留不住"的现实困境,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强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诸如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培养,坚持"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认同感;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业已成为时代要求。由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条件与困境、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讨,集中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互动”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教育研究者、实践者都应当关注并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当前,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结构性缺员、身份界限模棱两可、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式微等困境。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教师管理制度失范、身份认同的多重困惑、职业信念中乡土文化缺失等外部因素和内生因素的交织影响,阻滞了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据此,可采取全面优化乡村教师师资配置、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完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畅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科学制定乡村教师待遇体系等措施以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小规模学校作为服务偏远地区儿童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H县19所小学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小规模学校仍面临小规模学校数量骤减,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仍需改善;优质师资匮乏,乡村教育振兴缺乏人力资源保障,等等发展困境。究其生成机制,为城市化办学导向、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家庭教育选择行为、教职人员认知偏差等的综合结果。基于此,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化乡村小规模学校;重振家庭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体;健全动力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可实现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7.
丁超 《辽宁教育》2023,(24):12-14
乡村学校需要正确认识乡村教育在地化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乡村教育在地化,实施基于乡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鞍山经济开发区达道湾镇小学中心校对本地资源进行有效开发,通过课程实施、学科整合、活动设计等路径,加强学生、学校与乡土的密切联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是落实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有其深厚的内在逻辑机理,从教育环境、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四维要素分析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向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升级、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急需提升等诸多困境。从设施环境、教师素养、课堂生态、教育效能四维发展空间齐力着手,提出补齐信息化教育环境短板、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路径,推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建设乡土课程是乡村学校阻遏“离土性”冲击的必要路径。在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要坚持既回归乡土又面向未来的立场。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有利于践行在地化发展理念,赓续优秀乡土文化根脉,助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认同感。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路径应为:明确乡土课程建设育人和结合乡土性与时代性的目标,通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和协调课程内容组织以完善乡土课程内容体系,转变课程实践观念和优化课程实践过程以实现乡土课程实践变革,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乡土课程建设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而本土人才大量流失、乡土文化认同危机的存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呼吁着当代乡村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问题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同体发展理论为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逻辑。聚焦乡村教育现实需求,明确新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教育内涵式创新发展;提炼乡村师范教育特色,丰富新课程体系,挖掘乡村教育在地化课程资源;构建区域内与地区间两个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联动多元师资培育力量共发展,则是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对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应该被重视。在此背景下,乡土教材应定位于乡土认同的建构者和维系者,乡土文化的保存、传播与适应性转化者,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结者,以及国家教材的补充与衔接者。应完善乡土教材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开发与审定适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彰显乡土教材之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亦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根基所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和保障机制,给予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落实教师待遇等政策支持,还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校长的领导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4.
龚会妹 《林区教学》2024,(3):109-113
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除一般性核心素养外,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还需具备乡土情感素养、地方性知识素养、乡土学前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素养。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唤起教育灵魂,强化乡土教育情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知识素养;优化职前培养体系,助推乡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重视教育行动研究,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科研能力;立足乡土视野,增强乡土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其厚植教育情怀;把握乡村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重塑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教育依赖于本土文化背景,乡村学校教育也不例外。现今乡村学校教育肩负着承继、挖掘、创新乡土文化的重任。通过对广西三江县三所乡村小学的调研,发现乡土文化缺失现象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文化自信,学生衍生文化疏离,学校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处于弱者形象的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形态在离农教育中不断上移。为了走出困境,乡村学校教育应重视乡土文化回归与复兴、提升教师的文化资本、加强学生的文化濡化、匡正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属于乡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林思思  赵晶 《中小学德育》2024,(3):45-47+67
面对乡村学校固化的消极思维发展困境,以课堂反馈、课后游戏和学生评价为突破口,通过理念引领、教学改进、教育产品研发、评价升级等,促进教师建立成长型思维,联动学校、家庭和乡村社区,以成长型思维重塑共育空间和综合评价,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助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是将共性化教育理念与乡土化教育特质统整融合,在回应全球教育趋势和乡村教育诉求中促成乡村教师发展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感等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表现为秉持“嵌入乡土”的发展理念、优化“取材乡土”的知识结构、强化“回应乡土”的教学能力和培育“热爱乡土”的教育情怀等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发展理念失真,专业化思维制约着公共精神的扩散;知识结构失衡,乡土知识被挤压排除在专业知识体系外;能力养成失准,过于重视对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乡土文化失落,教育情怀在向乡土社会扩散中面临枯竭。回归乡土世界以彰显乡村教师的公共责任担当、补充乡土知识以完善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乡土智慧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回应能力、厚植乡土情怀以涵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品性,是破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困境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专业化发展与教育价值的实现息息相关。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上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保障。在调研中发现,乡村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受到理念、知识、能力、外部政策落地体系及学校贯彻落实机制等因素影响。乡村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从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和加强政策落地机制保障两方面着手,增强教师使命感,不断完善保障体系,促进乡村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从源头上树牢师范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赋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赓续传统乡土文化根脉、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同时师范生也面临乡土情怀淡薄、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全、乡村实践经验贫乏等困境。为了促进师范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须加强国情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设置乡土课程、增强乡村教育实践,不断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师范生到广大乡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