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消费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使用需求,产品被赋予了独特的符号意义。本文研究了宣纸作为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产品,如何建构并排除其消费符号意义。希望通过本研究对文化企业对消费符号意义的建构提出一定的建议,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朱赟 《今传媒》2016,(1):85-90
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只有在动态传播中才能保持文化活力、传承特定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这一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为例,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宣纸文化传播的新模式.笔者通过对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和目前现有的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传播宣纸技艺文化的媒介中,受众选择增强现实技术的使用动机更强,并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获得更强烈的满足效果.因此,增强现实技术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或路径促进宣纸技艺以及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正地域文化,从广义来看,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的、独具特色的,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文化成为当下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也是贯穿古今打造区域特色的重要来源。在互联网时代,报纸作为空间有限的传统媒体在时效和信息容量方面难以抵御网络媒体的冲击,但在文化竞争力方面却可以做成有区域特色的权威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4.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华人共同的心声。在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的今天,诞生了这部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用英汉两种文字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作《中国传统文化通览》(AnOutlineof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敏等教授带着一种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组织英文、中文、地理、历史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并力邀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作为该书的学术顾问,历时五年,六易其稿,终于使之得以面世。《中国传…  相似文献   

5.
吴雨蓉 《青年记者》2013,(11):19-20
《江南Style》是韩国歌手朴载相的一首单曲,其MV于去年7月中旬由朴载相的经纪团队通过YouTube网站发行,点击次数在86天内超过4亿。随后,《江南Style》问鼎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全美公告牌榜单第二位,入围包括美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单曲  相似文献   

6.
着眼于"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期刊出版大变革的背景,论述航天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及所承担的文化使命。还以实例就如何利用封页与补白宣扬航天文化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奇幻小说(或称奇幻文学)之中的奇幻一词,是由英文的fantasy翻译而来。奇幻小说之奇,在于天马行空,无迹可寻,但如果我们把奇幻小说放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就会发现,它与作者之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息息相关。本文试以著名奇幻作家江南的《九州·缥缈录》和《龙族》为例,对照西方奇幻作品,论述此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学》基于文化人类学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尝试建构中国文化学的理论体系,探索通过"天地人文"四维的认识路径建构中国文化整体认知地图,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融通中外的视野广度、系统全面的认识深度,为"五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源泉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卜晨光 《青年记者》2021,(12):87-88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央视中国系列原创文化类节目对具有表意和共情功能的文化符号进行了系统化挖掘,强化了人格化、故事性和人际性的现代电视话语表达范式,突出了传播信息观与仪式观的有机整合,内容增强了与群体价值观重塑的深层联系,最终实现了传统文化媒介化后直击人心的精神交往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各类神剧中,年初热播的《陆军一号》异军突起,赢得好评。这部主旋律电视剧意在传播勇于改革创新的价值观。本文从文化哲学视角解析了改革创新价值观,并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该剧如何将主流价值观信息传递给受众。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自身特性与文化意义,使其成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记忆。作为公共媒介产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则是建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主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再媒介化呈现、提炼“记忆封面”以及在展演技巧上进行情感动员与现世联结的方式,推动了《孙子兵法》文化记忆的形成,这为理解我国优秀军事典籍,向当代文化记忆的转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江 《出版史料》2003,(1):90-92
《语丝》的创刊及其特色《语丝》是20世纪20年代在思想界和知识界很有影响的一份刊物。这份刊物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思想性和文化批判精神。《语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母发展引起众多海内外媒体关注。选取《纽约时报》中涉及中国航母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语料,借鉴话语幻象分析框架,围绕语言-符号行为和历史社会影响等分析维度,探讨美媒对中国航母形象的话语构建,分析其根本意图。研究发现,美媒主要构建出中国航母区域的威胁性和中国航母技术装备落后性,其意图主要在于操纵媒体话语来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航母发展的认知,从而服务于其自身的政治目的和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多工序、非单一主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为例,依托田野调查资料,总结其传统传承模式即家族内传承与作坊内师徒传承,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工厂内固定制师徒传承模式对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之利弊。认为类似非遗传承时要以保留手工技艺为本元,充分发挥带徒传艺式师徒传承模式的价值,并讨论了类似非遗项目由个体传承人身份改为团体传承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元典”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书》,其中的“元典”是指上古的典籍律历,以及其中所含藏的思想观念,即大善、最高层次的善德。历史上每一部伟大的文化元典,同时也是蕴含着最高善德的经典;它既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远古圣人创作律历,不仅是为了教人歌舞,教人按季节劳作养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律历培养人的三种基本道德:正直、刚克、柔克。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标志着汉语国际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我国开设国际汉语(原名称“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已达五百余所,在海外已创建孔子学院二百余所,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汉语教学和科研专业队伍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语出版单位开始“涉足”国际汉语图书的出版.以满足国际汉语学习的需要。读者对象的变化。对出版环节。尤其是对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下面仅以《中国文化常识》的编辑出版为例,谈谈对外文化类图书在编辑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盛芳 《传媒观察》2011,(12):36-37
在种种新闻活动中,典型人物报道作为重要的报道样式,对内可传达党的政策方针,弘扬时代主流价值,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对外则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通过各种修辞话语的运用,能构建民族文化精神认同的空间。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跨文化传播存在着信息符号、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以及道德、信仰等方面的不一致等困难。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到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对外传播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外报道实际上也属于一种文化交流与消解文  相似文献   

18.
曾虹 《声屏世界》2017,(5):20-22
2017年开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社会热点,点燃了人们内心对诗词的热情,也引发人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诗词大会》的人文之美,阐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必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思文 《新闻世界》2013,(7):309-310
【摘要】城市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城市改造与扩容,不应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而应高度重视与保护历史建筑。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妥善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才能“走出去”,与各种文化比肩、平等交流并长久立于荣耀之地。  相似文献   

20.
李娜 《大观周刊》2011,(21):66-66,56
画史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送别图逐渐形成了某种既定的模式,而为后代的画家所参照、依循。这也在无形中束缚了送别图的创作。送剐图这种早已既定的模式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逐渐从画坛上减少甚至消失,至少不在受到重要的画家所青睐。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会出现,又是在什么情形下转变的?都需要得到一个说明。本文从文徵明所著的《雨余春树》图入手,对此图进行简单描述后在深入到对中国画史上送别图的发展和所体现的情感与精神的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