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尊曾任青州刺史,并在龙门石窟建窟(第661窟).通过对姚尊事迹的考察和造像题记中相关人物的考察,显示姚秦后裔在北魏时期仍然继续着祖上崇佛的习惯,题记可弥补正史之阙.姚尊造像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龙门石窟北魏正光年间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2.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岗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部分考证了豫北地方志中收录的北魏造像碑,并对豫北佛教造像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其样式与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 ,在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 ,先后开凿了一批佛教小石窟 ,形成众星拱月的洛阳石窟格局。洛阳北魏小石窟群的造像脱离了云冈石窟造像模范 ,石刻造像所体露的神秘、无畏、健劲被清峻、玄远所取代 ,秣菟罗、犍陀罗风格一变而为中国“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 ,体现着外来艺术中国化、本土化转变过程中的特点。它与龙门石窟一起 ,标志着中国石刻艺术风格的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龙门石窟现存的北魏佛教建筑进行系统分析,对其雕刻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庑殿式和歇山式以及各种形式的石塔、门柱和龛柱等北魏式样,阐明北魏时期的中原建筑是在传统固有建筑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一定的外来因素,创造出中国特有的建筑样式,从中可见中原地区北魏时期真正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王瑞蕾 《家教指南》2021,(2):112-119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石窟,内存北海王元详题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补充孝文帝南伐诸多细节,可丰富龙门石窟早期造像史内容,可展示北魏皇室贵族与僧侣阶层交往细节,可勾勒元详一家荣辱盛衰过程.将元详相关题记放在历史背景中考量研究,可充分发掘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为历史研究提供新史料.  相似文献   

6.
北魏太和改制以后,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南朝秀骨清像的一派画风传入北方,北方石窟出现清丽典雅、潇洒飘逸的造像。中原风格,就是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中原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身材修长,面瘦颈长,肩胛削窄,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在北魏后期风行全国,是当时社会的好尚,成为南北统一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7.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冈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对这批材料进行收集排比,对其样式的演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佛教造像魏晋时期在中国出现兴起,在造像手 法上,保持了印度式的以成年男性为特征的造像式样,在北魏后期,受道教的影响,出现了 孩童形象的佛和菩萨像。唐代,佛教造像集中了男性特征、女性特征和孩童特征,这种艺术 表现手法圆满地完成了对佛的理想美的塑造,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0.
四川现存佛教艺术遗迹数量很大,较著名的佛教石刻集中地就有近十处,作品时代多在中、晚唐以后,这就继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之后.将中国佛教石质造像艺术史迹从时间上联缀起来.此外,四川特有的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相对独立的历史条件,使四川佛教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就为我们探讨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的"地方化"  相似文献   

11.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12.
青州龙兴寺发现佛教造像窖藏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至明初废弃。青州市博物馆对龙兴寺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遗址北端发现一处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了北魏至北宋石、玉、陶、铁、木及泥塑等类佛教造像200余尊,其形象优美,雕刻精湛,为研究我国早期佛教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北魏宦官主持参与的佛教寺院建设和造像工程主要有三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他工程;立僧尼寺。他们修建寺庙并不完全出于宗教目的,更主要是政治目的;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决定其在寺庙修建中的特殊地位,致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宦官们在建筑、规划和雕刻等方面的特长,为其扮演将作大匠角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造像记在隋唐时期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容涉及广泛。造像记的研究对于佛教在隋唐时期的流传情况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参考价值,是对传世文献材料的有力补充。但有的刊物刊载的造像记释文出现了错误,纠正已有的错误才能更好的为研究服务。文章对《济南玉函山隋代摩崖龛窟造像》和《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公布的两通造像记释文补正。  相似文献   

15.
造像记在隋唐时期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容涉及广泛。造像记的研究对于佛教在隋唐时期的流传情况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参考价值,是对传世文献材料的有力补充。但有的刊物刊载的造像记释文出现了错误,纠正已有的错误才能更好的为研究服务。文章对《济南玉函山隋代摩崖龛窟造像》和《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公布的两通造像记释文补正。  相似文献   

16.
北魏的《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被誉为北朝石刻中的奇品。从石刻学角度切入并通过田野考察法对该造像题记书体进行研究,认为《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的形成与当时刻工的关系极大,它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二次艺术,从而显示了它在魏碑书法中独有的粗犷、草率、古朴稚拙,方圆兼顾,藏露皆有,楷中兼隶意的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和顺县境内,分布着大量北朝至隋代的摩崖造像,沙峪摩崖造像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从现存造像铭文看,开始营建的时间上限是北魏永安二年(529),下限是隋开皇十年(590)。该摩崖造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造像保存相对完好,有大量的题记铭文;二、北魏永安二年张还香等人所刻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品经文,是目前国内已知有确切纪年的早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经,对研究中国早期的佛教刻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隋开皇年间的塔形龛,其独特的造型样式,在国内佛教造像题材中少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家族性的造像铭文,对于研究山西境内北朝、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以及地理、行政沿革提供了新的资料。该处摩崖造像暴露于野外,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风化剥落严重,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9.
张敏  杨军 《家教指南》2019,(2):76-84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北凉和北魏时期的甘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1956年文殊山发现的几件北凉石塔很重要,这些石塔不仅对本世纪初在吐鲁番发现的北凉石塔提供了解释,而且为河西早期石窟的渊源提供了旁证。文中对这几件石塔的造像作了介绍和研究,以此来推断和说明北凉佛教艺术和造像的基本特征,追溯了这些特征的源流,与新疆石窟以及中亚、印度的造像艺术作了比较研究。同时,认为北凉石塔的造像艺术也影响了麦积山、云同等一些与中原石窟的北魏早期造像。在此基础上,对莫高窟的早期洞窟作了分期研究,分析了它们中原一些石窟的关系,探讨了敦煌早期风格一些重要特征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