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2.
课本《游黄山记》一文开头是这样断句的:“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我认为这样断句不妥。如不加点断,乍读极易使人误解为“初四日”仅仅是开头这句的修饰语,这与原文的实际内容是不相符合的。《游黄山记》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省略,中学语文课本中历来讲得最多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谓语动词讲得极少。现就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徐宏祖《游黄山记》一文中省略谓语动词的现象,举出数例略作分析。①“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十里,上黄泥岗。”句中三个括号  相似文献   

4.
徐宏祖,号霞客,明代末年的地理学家。他写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研究地理学的宝贵资料,也是优秀的游记散文集。《游黄山记》是作者于公元一六一八年九月四日游黄山天都峰的一篇日记。它再现了黄山奇险瑰丽的风光,体现了只有勇于历险,才能看到奇景这一哲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由此可见,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亲自全身心参与实践并求证的学习过程留下的印象才最为深刻,老师的“干讲”“演示”与学生的“亲自做”比起来,学习效果要逊色得多。  相似文献   

6.
走遍中国     
游黄山前年,我们全家去黄山游历了一次,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游。黄山为群山构造,“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它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并与长江、长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爬上莲花峰,让我感受到征服自然、攀登高峰的爽劲;观赏着奇松.  相似文献   

7.
游黄山     
俗话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次学校组织夏令营游黄山,我终于有机会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了。  相似文献   

8.
小引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距今三百多年前,交通不便,路途艰险的情况下,游历、考察了国内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十七个省区。以其游历之广,见闻之多,在评说名山时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其如此推崇黄山,实令人心向往之。入选高中第三册教材的《游黄山记》是徐霞客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公元一六一八年)秋天,第二次游黄山时所写的《游黄山后记》中选出的九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自然界、艺术、人与人的关系)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来确立这些美的品质。”徐宏祖的《游黄山记》,就是一篇进行美育的好教材。它可以使青年们从欣赏黄山的自然美和文章的文字美中间,领略到作者那种敢于攀登的精神美。黄山是美的。《游黄山记》中的记叙和描写便是证明。读过这篇文章,人们就会知道作者为什么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道理了。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绝,《游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把体裁相同或题材相近的课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启迪他们的思维。如讲析《游黄山记》,我们把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比较,让学生弄明白游记的不同写法,进而启发学生思索不同朝代游记散文的不同倾向。又如教《党员登记表》,我们把它和《项链》放在一起,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徐江先生为展示自己的“有效教学”,同时也为批判中学语文的“无效教学”,亲自到中学授课,并作《理性我思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一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06年第7期,以下引文,若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详细讲述他的授课基本内容及设计理由。徐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他到几所中学示范讲《游褒禅山记》,贯彻的是“六字”指导思想——“理性”、“我思”、“致用”。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理性’,是指教或学都要以一种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是一种自觉行为。‘我思’就是‘我’自己思考,即不随‘你’思,也不随‘他’思,无…  相似文献   

12.
两个幻想家     
米什卡和斯塔西两个男孩坐在花园的长椅上闲聊。他们的聊法跟一般孩子的谈天不一样。他们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争辩。“你今年几岁?”米什卡先问。“95。你呢?”“我今年140岁啦。你知道吗,”米什卡说,“从前我很大很大的,像勃里亚叔叔那样大,后来变小了。”“我跟你不一样,”斯塔西说,“我先是很小,后来长得很大,可后来又渐渐变小,现在我又会长得很大。”“我很大很大那会儿,无论多宽的河,一抬腿就过去了。”米什卡说。“嗨!整个儿一个大海,我跳下去就游过对岸了。”“大海都能游得过━━你行啊!可我游得过大洋!”“以前,…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连词“而”常被学生忽视。可是它又万万不可忽视。先看二例: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论积贮疏》)2、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游黄山记》)例一中的“而”译为“才”、“就”,连接“仓廪实”和“知礼节”这两个词组,表示条件关系,即在管仲看来,“仓廪实”是“知  相似文献   

14.
《登泰山记》,是古代记游散文的精品。笔者重读鉴赏之余觉得,它更应该拿来当作学生记游作文的范文。山水记游作文,老师常爱布置,学生相对也愿写,原因是都觉得“好写”,有亲历见闻,有内容可记,有情可抒。学生逢游几乎都得交一篇的历练“经验”。但现实效果往往却是:经历不见得就能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6,(3)
《搜神记》中讲过一个捉鬼的故事;宋定伯是南阳一少年.某次夜行中和一个鬼不期而遇。定伯开始有点害怕。但马上镇定下来.自称也是鬼,骗得了信任,与之一路同行。鬼嫌走得太慢.建议轮流背着跑.定伯表示同意。可是当鬼背起他时,感到不像鬼那么轻,就有点怀疑。定伯机智地说:“我是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中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句,历来不少注本都未详为解释,解释得较为详细的本子,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一册:“君既”句:既然蒙你永远记得我。见,蒙、被。录:记得。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君既”二句:“见”,蒙、被;“录”作“记”解。此二句言“既然蒙你永远记着我,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也注释得很笼统:“既然蒙你记着我。录,记。”  相似文献   

17.
黄山松     
常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们驱车前往黄山,去观赏黄山美景。我看见过雄伟苍劲的参天松柏,观赏过小巧玲珑的盆景松树,却从没看见过黄山松。黄山松真热情啊,一棵棵侧身含笑招手,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黄山松真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两篇作文在全国小学生《我爱海洋》征文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现就这两篇作文的辅导过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抛砖引玉,教师要在“引”字上下功夫对学生作文,教师要因材施教,引导得法。教师只有耐心地加以引导,才可能引出玉来。当学生要描述大海时,有些看见过真正的大海,有些则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对大海只是朦胧的认识。就是见过真正大海的学生,也不一定了解得很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启发性谈话就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写大海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导:“大海辽阔浩  相似文献   

19.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举世公认的两篇好文章,作者王安石和苏轼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不少人都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石钟山记》的“预习提示”就明确指出:“本文的作法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游记的写法上别具一格……”笔者却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有怠而欲出者”,其中的“怠”,课本中训为“懈怠”。这单就本句来看是讲得通的,但通观全文,尤其是细看第三段的议论,我以为不如解释为“疲倦”更为贴切。在第三段中,作者据事论理,认为游览山水(当然实际上是借此讲做学问、办事业)要想到达有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险远之地,需有三个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