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永昌诗社"为明正统间云南最早且重要的诗社群体,其在当时诗坛有一定的影响,后人亦多有评论。依张志淳《南园漫录》、袁文揆《滇南诗略》等文献记载,"永昌诗社"以汤琮为首,核心成员有陶宁、张志举、程广、曹遇四人。又据李元阳修《云南通志》载,继"永昌诗社"后永昌府有诗名者,另有庠生程廉由、司祥、应贡、姬绪四人,活跃于成化年间。综观现有零散的文献资料,"永昌诗社"成员多为隐士,其诗歌以表现永昌风物为主,尤工于咏物诗,汤琮《鹦鹉》诗就极负盛名,时人将其与唐人郑鹧鸪并称,号"汤鹦鹉"。对"永昌诗社"进行初步梳理,有助于认清其在明代云南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甫世系研究表明,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学者杜预,为杜甫第十一世先祖。本文结合嘉庆本《永昌县志》考证认为,杜预四子杜耽及其子孙,在西晋永嘉初年,曾流寓甘肃永昌,前后历时近70年。前秦苻坚克凉州之后,杜氏子孙重新回到祖籍关中地区。杜甫先祖流寓永昌的历史,是前凉时期中原流民避难河西的鲜活个案,对五凉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对于"客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影响到客家社会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康熙二十六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所编《永安县次志》为中心,结合当地族谱等民间文献,讨论"客家"称谓之始与当时永安的客家社会;认为《永安县次志》所提"客家"是至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所载围楼、风俗等,与梅州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文化常识题考了有关《四库全书》的知识。这里就有关《四库全书》和经、史、子、集的常识作些介绍。《四库全书》全称为《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在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令修纂的。由皇六子多罗傎亲王永瑢为主编,翰林  相似文献   

5.
永昌古道是蜀身毒道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门户,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通道,是捍卫边疆保卫河山的军事阵地。永昌古道是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优势资本,是构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优质资源,是展现保山文化品牌特色的优佳载体。只有认清永昌古道的战略价值,提升永昌古道的战略地位,以永昌古道这个最佳切入点建设永昌古道文化旅游经济带,以哀牢永昌文化品牌整合所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保山文化旅游产业,保山才能够走上保山文化旅游建设的理论自信、文化自觉与道路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6.
目下《史记》多被看作一部史学兼文学巨著,但史学、文学并不能涵盖《史记》的全部。从先秦以来的著述和司马迁创作的实际考察,《史记》实在史学、子学、经学和文学之间构筑一道互通互融的桥梁,并成就了"一家之言"的典范。《史记》具有史学的基础、子学的灵魂、经学的追求、文学的风神。《史记》是大历史与大文化、社会史与心灵史的高度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与元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正李雷东在《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论子何以"在齐闻韶"》一文中写道,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吋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孔子提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选择了周代的文化,而摒弃了其他文化形态。《墨子·兼爱下》说:"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替之犹以水救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是西汉初期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一部著作,其中论述礼乐文化的文字虽然散见于不同的篇章,但认识独到,论证全面,运用灵活,值得加以研究。本文主要从礼乐的产生及其社会功能、礼乐之"情"与礼乐之"和"、礼乐应因时因地而制宜等方面,集中论述了《淮南子》中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9.
明代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杨慎,嘉靖二年(1524),因"议大礼"案被贬云南永昌永远充军。直到病故,才由他的妻子黄峨接榇回四川新都。主要考证杨慎谪戍永昌的基本路线和他在永昌的具体时间。为进一步研究杨慎及其对保山历史文化产生的影响提供考证材料。  相似文献   

10.
<正>《张衡传》作为古代经典,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那么,经典永流传的理由何在呢?文中的传主张衡的价值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人为为人"。"人为为人",是复旦大学教授苏东水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提炼与总结,意思是中国文化和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中国文人,既有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又有为他  相似文献   

11.
从《世说新语》中有关魏晋士人围棋活动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围棋经历了一个从社会的道德教化工具发展演变成为个人才能和人格的展现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转变,才会使围棋成为代表个人文化精神修养的形式,跻身于“琴棋书画”四大修养形式之中。  相似文献   

12.
章探讨永昌郡的历史地位,由永昌郡演变为永昌府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历史上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事件;还探讨了《永昌府征》的价值及编纂出版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围棋文化的起源和近代围棋的发展入手,对中日围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日围棋所表现的浅层,中层,深层文化内涵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储福金的小说《黑白》,题材独特,是写围棋文化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把棋事、家事、国事纠结在一起,借助围棋表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由此孕育出的文化人格。通过对陶羊子等棋人命运的述说,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形象内涵丰富,语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并将象征手法同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小说具有了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哲理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举人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儒学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明代永昌地区举人数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地理位置、儒学建立的先后、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地方官员的执政措施、重大历史事件、生源质量、经济能力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了举人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然而,永昌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洪武时期的大姓移民和谪戍移民,本身具有儒学素养,在开科以前就有一定的儒学成就,不能仅以科举人才数量来衡量儒学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6.
围棋教育内涵丰富,具有神奇的情商素质教育功能优势,在中小学普及围棋教育非常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和全局现念的形成,自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对个体的功用、围棋与社会关系、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棋中圣品”的“永子”在围棋界已是不可复制的“经典”,它的“经典”源于它诸多优秀的品质:如悠远性、独特性、平和性,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永昌大地独特的风土物产和“永子”制作中绝妙技艺等成因.  相似文献   

19.
1639年夏秋,徐霞客游历考察了永昌(今保山)各地,并在其旅游日记——《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述了明代保山地区的饮食隋况,通过其记述,从主食、肉食、副食、饮品四个方面对明代保山地区的饮食民俗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0.
永昌《栖贤山报恩梵刹记》载有捐资修寺者苏庆父子事及其寺的格局,史证了白族先民曾在隆阳区,即古代永昌府聚居的史实;而记载碑文之《南园漫录》,则史证了白族先民在此地消失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