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大学管理中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是大学管理的三种模式。制度管理是当前大学科学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相对于制度管理而言更加人性化,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当前的大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文化管理方兴未艾,要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结合起来,用制度管理的"刚性"来规范师生尚未自觉的行为,用文化管理的"柔性"来唤起师生自觉参与管理的内在觉醒,达到"刚柔并济",才能提高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一切的管理行为都必须以人为本.管理首先应该是思想的管理,其次是人文管理。最后才是制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者预期的目标。那么,如何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相似文献   

3.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的核心问题则是如何调动每个教职工的主动性。管理者若能明此大理,则必然在制度管理中讲艺术,在感情投入中讲原则,在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结合中讲自我管理。一、刚性管理刚性管理的实质是在教职工心理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实行严格的制度管  相似文献   

4.
学校管理改革的最敏感处就是进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但是由于不少学校领导阶层仍然沿用固有的过分依赖刚性管理制度的观念和管理方式来管理学校,这已成为中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学校管理施行人本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应关注师生自尊,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制定完善的竞争机制,突出管理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5.
柳袁照 《江苏教育》2007,(11):45-45
这个案例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但实质还是一个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问题。首先,它告诉我们:学校管理单靠制度管理是不够的,假如把制度管理做到了极致,势必呈现一种刚性的、外控的、强制的学校管理文化氛围。而这种使人处于被动的、压抑的、消极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是不能充分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的.更不能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  相似文献   

6.
柳泽泉 《上海教育》2006,(7A):50-50
在学校组织中,校长是一种特定的角色。他应该首先是一个好教师,同时他要对学校实施有方、有序、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是有思想、有追求、有化、有制度的学校教育管理。而在管理过程中,校长还要有自觉的服务意识,管理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认为,校长与教师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相互理解、支持的、共存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就要依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人本原理”。这是因为在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中,人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一、实现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管理科学化的首要条件高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已为多数人所了解。然而要使人们真正从思想、心理、行为上与之相适应,并使之成为自己自觉努力的目标,首先必须实现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管理者管理思想、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一)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新观念人是管理的核心,自觉性是推动人最主要的动力。事实说明,现代的制度、管理方法,本身…  相似文献   

8.
柔性管理是指以人们的心理活动、行为规律等为基础,采用非强制化的方式将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活动。在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传统忽略人的本质的刚性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并带来了管理理念缺乏人本性、管理决策缺乏应变性、管理过程缺乏情感性等问题。应通过刚柔并济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以柔克刚的管理实践等,将柔性管理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9.
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思想,它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其特点是强制和他律,它运用强制手段,主要依靠外力约束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而人文关怀则强调情感和自律,它运用情感的手段着力约束人的动机,使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通过情感的作用,促使人自我教育,产生"内在"影响,是人文关怀发挥作用的特殊机制.约束行为与约束动机,他律与自律,强制与情感,是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显著区别,但二者又是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学校管理既要加强制度管理,又要实施人文关怀,把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教师的价值在有理有序的管理激励中充分发挥。本文拟结合中学教师的特点 ,就中学教师管理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中学教师管理要实现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 ,并进一步实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有机统一。  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组织、协调群体和个人行动的活动。管理的艺术在于把假设在具体情况下有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学校管理中 ,刚性管理处于主导地位 ,学校管理者通常运用权威、命令、规章制度等管理方式和手段 ,对教师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学校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管理问题。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 我校是一所三年制单设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适应型人才为目标,严格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师生  相似文献   

12.
学校人本化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的任何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即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开发人的潜能, 塑造高素质的教职员工队伍,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校长应该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也给世界带来恒久的思想启迪,其主要代表有法家、儒家、道家等。汲取这三家的思想精髓,在学校实施制度管理、情感管理、文化管理,构成学校管理的三重境界。法家——以法为纲,制度管理法家注重法治,以法为纲,依法行事。它给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学校应依法治校,实施制度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不再是孤立的管理模式,而是学校管理中的两个侧面,制度管理是刚性的物化管理,人文管理是柔化的情感管理,科学制度是有序管理的奠基石,人文内涵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学校管理中不能片面追求绝对量化的制度管理,也不能过度泛化理解人文而产生人情管理,制度和人文从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精细化管理核心内容就是用刚性的制度去强化责任的分工、落实,从而规范人的行为,班集体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就在班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班级管理工作做精、做细。班级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民办高校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章在对班级精细化管理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与实施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李建志 《师道》2000,(1):27-28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应首先理顺管理的对象,确定管理的基本思想。学校管理对象包括行政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三个层次,行政领导是学校的高层管理,教师是管理又是被管理,学生是被管理又是监督,学校管理的中心对象是人。因此,我们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我校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学校制度文化折射出学校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正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现存不足进而确立起科学的建设取向,有助于人本思想在制度管理实践中的落实,推动学校从“刚性管理”、“刚柔并济的管理”向“柔性管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种基本理念,以约束人、制裁人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现代学校管理应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化:以“民主型管理”为主,在尊重教师的心理特点基础上,关注人、研  相似文献   

19.
叶小锋 《湖南教育》2004,(17):33-33
有人认为学校管理靠制度,通过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就能达到管理的“自动化”运作。也有人认为,学校管理只有善待教师,使之心悦诚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工作之中去,才能提高管理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看法都是对的。要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使学校取得长足发展,除了制度  相似文献   

20.
作为校长,管好了教师,也就管好了学校。长期以来,我国在管理教师方面是以刚性管理见长的,是以“严厉、规矩、纪律”作保证的。所谓刚性管理,又称硬管理,理性管理,是指学校领导者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需要教师遵守,教师的各类活动必须要合乎规范,严厉奖惩,纪律面前一律平等,没有弹性。对一个刚刚起步的学校来说,为使学校的一切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刚性管理是必要的。而当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后,刚性管理就显得缺乏人情味,不够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管活,管是为了不管。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刚性管理和柔性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