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开诚先生在《中国图书商报》发表《四个对不起和一个疑虑》一文,对列入“七五”社科规划的美育专著《现代美育教程》只印1000本,其中700本分赠6位作者,300本出版社留作样书,产生一点感慨。问题出在这本书进不了市场,任何一位读者,包括图书馆,休想在哪一家书店找得到。作者金开诚于是感到对国家(拨了科研经费)、对出版社(赔本出书)、对合作写书者与读者有“四个对不起”。 我理解金先生的心情,但认为说一声对不起的应该是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述评《拜金主义要不得》和《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许多人还不约而同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想到写这个题目?写它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想,似乎可以这样梳理一下:一是,社会责任感驱使。当记者就要了解上头精神,就要关注社会问题,新闻界有句老话,叫“吃透两头”,就是说的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哪一个中国人都看得明明白白,不说国民经济整体上的发展,单是老  相似文献   

3.
这一两年来,我写的一些新闻作品如《与雷宇对话》、《一位国家级专家竟去读硕士研究生——程抱垒的选择发人深思》、《“孟维娜’行为”追踪》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或引起反响,或引来争议,不论誉毁,身边的好友也罢,同学也罢,有一种评价倒是相同:“你写的东西有嚼头,不会看了就忘”。于是有人奇怪:你是正在读书的研究生,哪来的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我作答:我写的这些东西,充其量只是几发“马后炮”。这不是假谦虚,发现并率先报道这些新闻的都是别人,我不能掠美;在别人报道过的领域继续开掘,犹如“马后炮”,这才是我的实绩。如果说要我  相似文献   

4.
3月21日《新华日报》一版快讯栏内摘发了新华社电讯稿《专业户聘请专职秘书》一稿,此稿的开头写道:“专业户黄鹤清聘请的私人秘书已经走马上任,协助业主专职处理来信来访及其他事务”。这篇新闻的主人公黄鹤清是哪县哪乡哪村人氏,读完全文不得其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查看了同一天的其他报纸,发现凡登有这篇新闻的报纸都写明“专业户黄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教授曾说过:“《大公报》的一百年可涵盖中国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当复旦大学出版社得知香港《大公报》要在百年庆典中推出“大公文丛”时,立即感到了文丛的分量。他们深知,《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报纸之一,也是迄今仅存的百年老报。一个世纪以来,每当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重要关头,它一直坚持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立场和依归,从而使其命运始终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纵览《大公报》人用正义之笔记下的百年沧桑,不仅可以使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振兴发展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并且能激励我们承前启后、为祖国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趣趣或称趣味,是个传统的文论概念。它最早出现在宋代。当时的诗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盛唐诸公一唯在兴趣”。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继后则进一步阐明了趣的旨意.他在评《水游》第53回时说:““—一《水公》文字当以此回为第一、试着种种摹写处,哪一事不趣,哪一言不趣。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请入黄周星把“趣”的意义总结得更为明白:‘“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回: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以感动人者。”他们这里说的趣,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作品情趣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  相似文献   

7.
曾清燕 《出版科学》1999,(2):55-55,59
“在一个出版工程之中,没有哪一项出版要素能像选题这样,可以直接关系并连接到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也没有哪一个环节,可以直接关系和控制着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说.决定出版兴衰的第一要素就是选题”(《选题论》第198页)。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作为一个正在学习出版学与编辑学的研究生,一旦遇到有关选题策划的论文,我总会仔细地读一读。当我发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的赵航同志的《选题论》这一新著并阅毕全书,深感获益匪浅,这是我所见的第一本专门论述选题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8.
第一篇社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篇社论当属1949年10月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这篇社论针对联合国大会通过诬蔑中国人民的“决议”,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社论写到:“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将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他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他宣布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社论强调指出:“在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告成立的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可以确信:我们已是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国家了.”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1日,一档全新的益智类节目《寻根问底》在广东电视珠江频道开播,此时已经是益智类节目在全国逐渐“退烧”的时候,而且在广东地区已经经历了香港的《百万富翁》和《一笔OUT消》的“轰炸”之后,再开办这样一个益智类节目会不会有市场,这都是在节目开播前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而随着《寻根问底》播出一年半以来的成绩,原先这些疑问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0.
读者说专栏     
《山东青年报》新闻中心主任王振华: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专栏”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报刊上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一部分篇幅。这里我想应当强调“专门”和“某类”这两个词,这两个词说明不是随意什么人都可以开专栏,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塞进专栏。  相似文献   

11.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12.
《视听界》2004,(2):96-96
在多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后,广电产业化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李良荣教授在《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现代传播》2003年4期)一文中指出,新闻媒体可区别为党的喉舌媒体与非喉舌媒体。非喉舌媒体实行产业化、企业化运作, 自负盈亏,在市场上优胜劣汰。李教授泛指的是新闻媒体。就广电而言,非喉舌媒体似乎相当宽泛, 新闻节目部门和技术传输部门之外均可入列。如此一来,长期以来优越感十足的广电人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和生存压力。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化运作,改制,退养,待岗,哪一针不见血啊, 刺痛的都是远未强健的肌体和灵魂。就媒体而言,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2006,(10):42-42
《办报参考》2006年第5期转发《青年记者》的文章《恶性事件新闻编辑思想》。 文章说,面对频繁发生的恶性事件,要树立正确的编辑思想,首先是处理好这一“两难”选择:报道新闻事实和防止恐怖“传染”。受众要知道新闻事件的真相,隐瞒不报或极度渲染,都不应是编辑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新闻与写作》第5期上刊登的《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其中不少地方都用到“推敲”一词,如“仔细推敲”、“好好推敲”、“要逐字逐句推敲”、“认真推敲”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推敲”词组的运用是文章的作者以及编辑同志悉心安排的,体现了他们的匠心所在。“推敲”一词的来历众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也好,《辞海》也好,以及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都注释为“斟酌字句、反复考虑”。《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中众多“推敲”的运用是符合这个含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篇文章在运用“推敲”对,前面都加了状  相似文献   

15.
近日,《剑桥科学史》中的第七卷“现代社会科学”,由大象出版社刊行问世了。这自然使人想起前些年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史》,尽管其中的某些观点并不为我们所认同,但它毕竟是当代西方学术界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流行见解。本着兼听则明的平实心态去认真阅读,相信中国的社会科学诸学科当会从“现代社会科学”卷中汲取许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唐瑾 《编辑之友》1998,(4):44-45
Babel是英语中的一个单词。当首字母大写,中文按音译译成“巴别”,巴别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城市名,战又释义为“巴别城”。首字母小字的babel意为“混乱、嘈杂声”。这两条释义都与《圣经·创世记》中通天塔的故事有关。说的是自从神按照神的形象,神的样式创造了人之后,“天下人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见《新旧约全书》第11章)当他们移住东方时遇见一片大平原,就在那里定居,并商量在那里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要建得高高的,一直通往神(上帝)住的天上.因而又叫通天塔。天下人这种狂妄僭越的想法使神——耶和华十分担忧,只得“变乱他们口音,使他们言语被此不通”又“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见《新旧约全书》第11章)。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广播绝不能脱离“市场”。脱离“市场”就是对自我的毁灭! 我们都知道,广播频率资源属于国家,但是,使用和经营在我们手中,这些资源都可以服务社会、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它所含有的商品功能有可以使我们得到应有的回报,为我们创收。要有更明确、更清醒、更宽阔、更敏锐的市场目光。  相似文献   

18.
1996年,也许是倪萍最力不从心的一年了。自《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用倪萍自己的话说,是“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在这些“骂”当中,最突出的是“倪萍没有文化”之说。这显然是极而言之的、一言以蔽之的“酷评”(Diatribe)。在这些偶见报端的似乎有点缺少责任感的议论面前,倪萍对记者说:“说一个主持文化栏目的主持人没有文化,确实令我很痛苦。”(《屏幕周报》49期)后来,我们读到了倪萍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述》),不久…  相似文献   

19.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传播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市报的崛起就是这一变化的产物。成都的《华西都市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长沙的《三湘都市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西安的《三秦都市报》、郑州的《大河报》等都是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报。南京地区的《现代快报》、《江苏商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亦均属此类。“市民性”、“生活性”是都市报的内涵 ①。它借鉴了日报和晚报的一些特点 ,又不同于日报和晚报 ,也不同于以前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文化类报纸。这些报纸面向市场 ,内容丰富多样 ,机制灵活 ,可以多方…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的大炒大捧,曾使“××没商量”“××族”、“潇洒×××”这些虚虚实实的词头红遍神州,如今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个报刊无处不“上帝”的新景观。笔者在饱尝过当“上帝”、陪“上帝”、“捧上帝”、读“上帝”的滋味之后,便不禁想发些感慨。 关于“上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有二:一是我国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二是指基督教所信奉的神。平心而论,西方人为何要把消费者尊为上帝,一时还难以理论;但是咱们中国来说,把消费者比作神却总有一种不知哪码对哪码的味道,因为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神。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