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少伟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9-21
鲁迅先生的小说早被名列在“百年经典”的首位,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空前壮丽,无比奇特的高峰。他的小说写的是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尝试从几方面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艺遗产表现手法的特点,又吸收了世界进步文艺的创作经验,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扬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下面分几点来谈谈:一、主题的深刻性.鲁迅对于小说的创作,历来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的小说正同他的战斗的杂文相似,锋利而切实.鲁迅从小就同农民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从农民毕生受着压迫的痛苦生活中,感到阶级压迫的残酷.同时,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教训,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深感中国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必须进行韧性的战斗.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就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有不可比拟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对故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时间观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鲁迅小说以场景与省略交替的戏剧化节奏改变了小说的常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追求客观、直观、写实的审美理想。鲁迅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艺术特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态功能上的观念。鲁迅小说对重复叙述的普遍运用使其获得了与戏剧在结构上喜用重复手法所创造的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超凡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此,本文以鲁迅小说的语言为基本着眼点,以语言运用中的突出特点“博采众长”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大的方面,即一古今交融、文白杂糅,二中西结合、独树一帜,对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这一特点进行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他笔下,从文言小说《怀旧》到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十三篇作品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作家突破了传统小说重情节、注重人物言行描写的表现方式,选取了心灵表现的新视角,对人物塑造由外宇宙向内宇宙转化,展示了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各具风貌的“国民的灵魂”。同时,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创作常常是他心灵活动的直接投影,“精诚由中”,更具勾魂摄魂的艺术魅力。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早期生活经验中,儒学传统与乡土传统两套体系的交织,造成了他精神体验的多面性、复杂性表现.文章从鲁迅的生活经验和乡土差序格局入手,通过分析其乡土题材小说的人称设置与叙事对应,揭示其"乡土"空间中的多种权利关系交杂.由此,进一步思考鲁迅生活经验的文学复现以及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审视,探讨他对于现代人精神问题的"乡...  相似文献   

7.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创了中国人独立撰写小说史的先河,以宏大的学术视野和精辟的理论概括,奠定了中国小说史写作的基本格局.之所以如此,除基于鲁迅杰出的艺术感受力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外,也与鲁迅对小说史这一研究体式进行了成功的理论设计密切相关.作为现代中国学人对小说史写作的最初尝试,<中国小说史略>对"小说"和"小说史"的理论设计,及鲁迅小说史研究背后的文化选择,在中国小说史学的发生阶段均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对对话做了巧妙的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文学观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独特的魅力。鲁迅小说对话的场景性使得鲁迅的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有了戏剧化的特点。这与作者突破传统写作方式,追求写实的写作要求有关。鲁迅小说对话中的戏剧化处理,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达到了超高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不是中国家族小说的典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所反映的鲁迅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象征     
鲁迅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象征主义流派或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家,这不仅因为鲁迅在他的几乎包括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所有文学作品中没有着意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更因为鲁迅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共产主义战士与现代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家们的思想也大相径庭.然而鲁迅以一名沉毅勇猛的文学革命战士的身份,以他的睿智和心血为我们精心培育了一丛带露的鲜花——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把她献给了中国新文学.《野草》不仅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学史上黑暗荒芜年代里的一个回音,同时也使鲁迅与象征、象征主义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野草》以其独具的神秘魅力展示出无限的风彩,并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爱好者和研究者.  相似文献   

13.
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叹服鲁迅刻划人物的技巧。他用那支又生动、又幽默、又泼辣的艺术巨匠的笔,塑造了狂人、孔乙已、闰土、阿Q、祥林嫂等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这些人物一经问世,便象果戈里夺俄国人善于给别人起名号一样,“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鲁迅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具有  相似文献   

14.
史道仁 《文教资料》2007,(25):63-64
鲁迅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小说从观念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对儿童活泼、萎顿以及扭曲的生命实体的描写,构成了丰富的儿童生命景观。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对儿童生命的沉重关怀,更能体会到他在哲学层面上对民族救赎所进行的深刻反思。鲁迅小说中对儿童生命的悲剧性描写,在当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自由、活泼的儿童生命个体的展示.则对现今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起着某种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连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及其由此产生的超凡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拟从鲁迅小说所使用的词语为着眼点,以语言艺术中的词语修辞为突破口,进而探讨鲁迅小说语言表达方式之词语修辞.本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词义的锤炼,二是语音的锤炼.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20世纪初生活在中国乡镇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小说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典范之一,这一人物形象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她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个艺术典型.读这篇小说,仿佛置身于这里描写的环境之中,自己似乎凭着所见所闻所感,成了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从而唤起了如同小说中的"我",对祥林嫂命运遭遇的无限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是以小说名家,后又以杂文著称。但除了创作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以外,鲁迅还有一种学术文化的贡献,这就是他对中国古代小说和古代文学的研究著述,以及古籍校勘整理。鲁迅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自成一派,俨然大家”。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