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经》是我国最原始的道教经典之一,近人已有论述。或以为它是黄巾的革命纲领,或以为它与黄巾无关,而为五斗米道经典。本文试就《太平经》的思想性质及与黄巾、“太平道”的关系,五斗米道与张鲁汉中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太平经》的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瞩目。先后发表的论著甚多,观点歧也很大。笔者几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略述《太平经》的思想,认为它是一部全面维护封建制度,“助帝王化天下”的道教经典。近年来重读《太平经》,也看了一些专家研究《太平经》的论著,颇受启发,但也感到一些问题仍有提出来重新讨论的必要。如《太平经》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太平经》的“周穷救急”是否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太平经》有否平均  相似文献   

3.
“守一”作为道教的修持方法之一,在《太平经》中有突出的介绍。汤用彤最早从佛道关系角度考察《太平经》“守一”之法的来源,认为其“窃取”于佛家禅法。道教学者饶宗颐、李养正分别提出了不同意见,饶宗颐认为佛经中的"守一"是格义的一例,李养正同意格义之说,并指出佛经和《太平经》中的“守一”在内涵上存在很大区别。结合两汉之际佛道二教的教理特点,联系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加上对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内涵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饶、李二位先生的观点是较为允正的,《太平经》中的“守一”不可能“窃取”佛家禅法。  相似文献   

4.
东汉的《太平经》一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史学界曾对《太平经》的作者、思想及其与黄巾起义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近年来,又有不少同志继续进行研究。从发表的一批研究成果来看,分歧仍相当大。一部分同志将《太平经》作为农民阶级的思想资料来研究,其中有些同志还认为《太平经》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是当时农民阶级要求的集中表现”、“是我国历史上农民阶级流传下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义,文中提出的“治太平均”、“共养万物”、稳定不变的生态平衡、中和自然的人类社会模式的思想,其实就是空想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依据汉代史料,对道教产生的诸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探讨.文章认为至少至汉后期,已有了普遍的“黄老道”信仰;“天师道”与“太平道”不仅信仰相同,都是信奉黄老道,以黄帝、老子为崇拜对象,而且组织形式也相同,一为二十四治,一为三十六方;《老子想尔注》、《太平经》这两部经典不仅是反映道教教理、教义、教规的经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当时一些教派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以上这三个方面是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的标志.道教产生之后,才正式形成真正的神学宗教,真正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这是历史的进步,有一定的“统一”作用,对社会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承负”思想是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道教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流传下来。它所蕴含的“善恶报应”说及其独具特色的宗教伦理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对人们道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对《太平经》一书的研究,早在3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汤用彤教授就发表了《读<太平经>书所见》,此后王明、卿希泰诸教授均纷纷撰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发已见。海内亦有不少学者热衷于《太平经》的研究。但就笔者所知,迄今为止,对蕴含在《太平经》一书中的《易》学思想,海内外却尚未有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太平经》真面目的认识。本文打算在这方面做点“补缺补漏”的工作,以助于人们了解《太平经》的《易》学思想,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并把握中国道教思想乃至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脉络。 《后汉书·襄楷传》称,《太平经》“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这就很清楚地说明《太平经》的术数味道是很浓的,同时也透露了《太平经》的理论体系乃是以《易》学为  相似文献   

9.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湘灵、历史系副教授王春淑等著《太平经译注》( 12 4万字 ) ,1999年 11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太平经》是道教早期重要经典 ,内容丰富 ,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从 2 0世纪开始 ,学术界就开始展开对《太平经》的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王明先生的《太平经合校》为重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太平经》 ,标志着现代学界中人对这部原始道经第一次全面整理与研究。但该书历来无注 ,这给研究者带来诸多困难。《太平经全译》根据敦煌经卷、道藏、类书等原始资料 ,运用音韵学、校勘…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道教研究中,存在着不少互相矛盾甚或自相矛盾的说法。东汉灵帝时,在中国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骆曜、张角、张修将黄老信仰与《太平经》相结合,分别组织道教结社,从而创立了我国的道教。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重要经典之一。该书卷帙浩繁,内容驳杂,然宗趣大体一致,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道,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书中讲“阴阳和”,讲“三合相通”,讲“太平”,等等,这些概念与命题闪耀着和谐之光,从宗教与哲学层面上解读并构建其和谐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对现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东汉道教典籍《太平经》中57例“被”字的逐例分析,发现该书中的“被”字呈现出一个未变、正变和已变的状态,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在“被”字动态的虚化过程中得到体现。《太平经》中“被”字被动式有18例,其中“被AV”式11例、“被V”式7例。和同期其他文献相比,《太平经》在语言上有超前性,而庚部的写定时间有可能比其他几部稍晚。  相似文献   

13.
《太平经》作为道教最早的典籍,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本文首先论证和阐发《太平经》最本质的哲学思想,继而与当代生态美学思想进行联系,从生态美学中的大道本源论和生态存在论来论证《太平经》的思想内容具有生态美学思想品格,以便对《太平经》进行生态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经》是推动三教融合的主动力,承负报应是其中的重要观点。纪昀主张三教合一,故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众多的承负报应故事。但笔记的特点和纪昀注重惩戒的创作宗旨导致《阅微草堂笔记》和《太平经》中的承负报应又有不同:《太平经》认为承负报应一直可延续十代,而纪昀则往往只记载父债子还;《太平经》认为祖先行为的后果只能由子孙承担,纪昀则认为祖先行善,子孙能光宗耀祖,最终受福报者还是行善者自己。就劝诫百姓来说,承负报应比因果报应的效果更佳,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承负报应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语料价值日益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相继面世,但对某些语句的句读尚存在一些分歧。文章从介词用法的角度,运用中古时期介词的相关用法对三家《太平经》注本中数例存在句读分歧的语句进行辨析,认为研究并掌握中古汉语介词的使用情况,对正确句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该书的作者痛感当时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问题成堆,而官方道德又已失去教化民众、维系人心的社会调控作用,故以代天化民为己任,继承发扬古代"以神道设教"的传统,吸收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思潮,营造了一个独特而又庞杂的伦理道德体系,以试图回答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该书对后来道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太平经》中的理想社会模式进行一些简析。  相似文献   

17.
河洛先民的原始崇拜及夏、商、周三代流行的鬼神敬仰是道教产生的心理基础;战国、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老子在洛阳所著Ⅸ道德经》与黄老学说的结合是道教产生的哲学基础。《太平经》在洛阳的问世,表明道教理论的确立;发源于洛阳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以及“太平道”在洛阳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善恶报应观念是道教被河洛地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年爆发的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利用宗教作掩护的农民大起义。它有力地冲击着东汉王朝的统治,使之临近崩溃的边缘,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农民战争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张角曾提出四句宗教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为动员农民起义的口号。长期以来,对这一口号的探讨,是黄巾农民起义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多数同志认为,这一口号是以宗教谶语的形式来表达农民的革  相似文献   

19.
揭开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神秘”、“幻想”的面纱,即显露出它的经济思想以人类的生存、延续为基点的人道主义色彩。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追求人类自然生命欲望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特质既为早期道教的迅速传播打开了局面,又为早期道教的分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20.
揭开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神秘”、“幻想”的面纱,即显露出它的经济思想以人类的生存、延续为基点的人道主义色彩。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追求人类自然生命欲望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特质既为早期道教的迅速传播打开了局面,又为早期道教的分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