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着力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自身文化价值的扭曲和瓦解。她早期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分别展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和秀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本篇论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意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美国黑人女性只有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2.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主人公秀拉是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该叛逆形象是美国黑人文学从未涉及到的,莫里森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表达出自己对白人霸权文化下白人和黑人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且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的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父权制社会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不平等的待遇。秀拉作为叛逆的黑人女性,她藐视世俗与传统,不顾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我的发展,且在追求独立和自我的过程中遭到排挤与否定。就秀拉短暂的一生进行解读,揭示出在种族文化和性别歧视下,秀拉这朵玫瑰的凋零之路。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刻画了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秀拉。这个形象是美国文学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正如19世纪的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秀拉也是黑人女性作家的非理性替身。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作者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白人和男人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旧传统文化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令人窒息的性别角色,强有力地为黑人妇女的解放和独立而呐喊。事实上这也是男权社会的女性为了取得独立和平等所必然走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是位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表现黑人种族的悲惨命运和历史文化。代表作《秀拉》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述了黑人秀拉姑娘的悲惨命运。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不仅在思想深度超越了黑人在此以前创作的小说,而且走在同时代人创作的前面,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寻找自我价值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空间转向"。文学批评家也开始从社会空间角度分析文本来揭示文本中隐匿的种族、性别等异质性因素。《秀拉》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通过《秀拉》反映的社会空间、身体空间可以窥探出美国黑人一战后的生存状态,及黑人女性如何通过身体构建自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中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秀拉》是其第二部作品。本文从人生的荒诞性以及主人公秀拉寻求自我、选择自由、敢于承担的传奇人生来探讨和分析《秀拉》中存在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吴瑶琼 《海外英语》2023,(22):78-80
《秀拉》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各界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多是定性分析,目前尚没有出现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秀拉》的文本特点、人物、主题以及内容等。通过数据量化来分析文学作品会更有说服力,因此,该文运用ANTCONC语料库检索软件对《秀拉》进行分析,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文学赏析。  相似文献   

8.
《秀拉》中有三位典型的男性形象,分别是裘德、阿贾克斯和夏德拉克。裘德是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下的逃离者,阿贾克斯只可做情人而永远不可能做同志,而夏德拉克则是一个具有不寻常意义的"疯子"。《秀拉》中的黑人男性并不具备白人文化模式常赋予男性的勇敢、坚强、睿智等特质,相反,往往表现得不可信赖、幼稚、肤浅,由于种族歧视的影响,常常遭受挫折的黑人男子形象己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9.
秀拉·梅·匹斯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秀拉》是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描写的是两个黑人女孩之间的友情。情节简单但含义深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主人公秀拉的悲剧根源 :黑人是白人社会中的他者、秀拉的现代性与黑人的传统相脱离、主人公秀拉与黑人社区相脱离。由此莫里森从一个特殊角度指出黑人女性将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天才作家D.H.劳伦斯创造了多位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女性厄秀拉。本文通过分析厄秀拉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试图探讨她情感意识、女权意识、生态意识的变化与完善,以她的个体经验给人类社会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复数的解释和记忆”颠覆既成的、统一的“历史的讲述方法”是1964~1967年前后大江健三郎最关心的问题点。本文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从小说体现出来的“历史的叙述方法”中考察大江健三郎的历史意识,以及因这种历史意识的介入而达成的文化批评的情状。在《万》中,关于万延元年农民暴动的所有传承、记录、记忆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以特定的意图被讲述、被接受的,而大江所真正要抒写的绝非“历史”本身,而是重复着这种“历史”的“当下”。这部作品是深层次进行民族反思的操作.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唤起和对“历史意识”的追究来进行的对日本近代史的批判。大江健三郎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又开拓出了他身为“启蒙者”的又一条新路.即通过对历史的追究进行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起,由《宫锁心玉》《步步惊心》领跑的穿越剧火爆荧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但在这阵穿越风中也夹杂着"恶搞历史"、"粗制滥造"、"误导青年价值观"等异样声音,而且各种质疑越来越占据上风,先是官方多次发"限播令"对其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收编,而后在市场经济潮流下,市场对穿越剧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商业收编。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4.
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物佳丽。明嘉靖年间四川按察司佥事杨瞻生性好古,由其督修的嘉靖《保宁府勘记载了保宁府众多的山川名胜。但与流传下来的道光、咸丰、民国三个时期编修的《保宁府志》、《阆中县志》不同,嘉靖《保宁府志》记载山川名胜并不局限于对其地址和历史由来的一般简介,往往还录有历代文人雅士所作的诗文、碑记等,而这与杨瞻本人的志趣和他对史志工作的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15.
保定作为历史文化优势明显的中等城市,如何打造融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区域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是一项大课题。提出通过提炼“保定精神”、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政府强力出台鼓励扶植政策措施、注重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精神,创新文化载体、打造“红色文化季”亮丽品牌,加快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适时启动古城文化名人培育工程等举措,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倾力打造现代精品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近年来,在旅游学研究领域备受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西安国内游客为研究对象,独创性建立了儒家、道家文化价值观量表和游客购物决策风格量表,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程,揭示出儒家、道家文化价值观对游客购物决策风格有着显著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旅游市场细分及营销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废名一直被置于"乡土文学"或"田园小说"的框架中看待和讨论,废名与故乡的关系除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外,也多停留在对作家乡土情结和文体风格的讨论上,故乡与废名的深层关联,废名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得到彰显。本文认为,故乡对于废名决不止于"题材"和"情结"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作为自我认同的方向与源头被书写和挖掘的,"故乡"与废名的自我是一种构成性的关系。从故乡到"故乡",废名的"发现故乡"与自我认同之路提示了一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回应现代性的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是古老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文化观既强调"和谐",又关注"不同",与今天所倡导的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涵基本一致。"和而不同"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文化观,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