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助学生的隐私权保护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出现的受助学生信息公开方式、资助效果宣传方式、评议与监督方式不当等问题加剧了受助学生隐私权的侵害。高校应该从提高相关主体法制意识、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创新具体资助路径等方式切实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2.
发展型学生资助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具有尊重学生主体性、资助方式多样性、参与部门广泛性的鲜明特征。发展型学生资助强调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实践拓展、道德浸润工作,充分发挥发展型学生资助在“受助”“自助”“助人”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现今高校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帮助一大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现行资助体制缺失对受助学生的后续教育与跟踪管理。本文认为,可以从创新受助学生后续教育机制、健全受助学生管理机制、提高受助学生素质入手,切实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后续环节。  相似文献   

4.
加强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研究,既是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资助理念相对落后、认定方式不够科学、学生心理需求关注不足等。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集经济资助、心理脱贫、能力需求于一体,立足于受助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增强受助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资助育人体系。通过转变资助育人理念、构建精准认定管理机制,突出情境化心理脱贫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高校受助学生物质上帮助、精神上激励、能力上锻炼、实践中培养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高校受助学生能否实现从接受者到主动创造者的角色转变是资助工作能否实现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以无偿资助模式为主的高校资助模式以及因家庭贫困而导致学生产生的消极心理因素影响着受助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形成,不健全的育人活动反馈机制也同时影响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因此,完善发展型资助模式,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扩大资助育人活动的效果辐射范围,成为构建受助学生主体责任意识、共助贫困学子实现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奖、贷、助、补、免"等多维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育人"逐渐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新热点。针对近些年出现的学生竞贫、依赖、缺失诚信等不良现象,"双向付出"模式应该受到更多重视。它强调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同时,也提倡受助学生主动参与助人的公益活动,从而达到锻炼受助学生奉献能力、传递社会爱心、优化高校资助工作等目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有效解决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难的问题。但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只注重助困而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力等问题。文章从规范资助工作制度,健全资助工作监管机制,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促进受助学生成人成才,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期,高校扶贫工作已经进入精准资助阶段,该阶段的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困惑:部分物质资助未能有效利用;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结合程度不够。所以在精准资助阶段,资助工作者需通过多种方法精准确定受助学生,有效利用物质资助。同时结合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有机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王梦洁  周小玲 《科教导刊》2023,(16):128-130
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须结合“十四五规划”的要求逐步深入推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落实更需要追求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为其提供更多的受助资源。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践分析,提出职业能力提升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需通过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辅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协助学生获得稳定的职业发展空间等措施,实现转换高校贫困生受助侧重点、扶助其获得更好的职业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增大,各大高校普遍都建立起了一整套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免"资助体系。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受助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阐述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讨论和分析导致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提出加强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着眼解决高校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监督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工作困境,从育人主体、育人途径、育人目标三个维度,探索以育人为主线,以物质资助为基础,以“扶智”和“扶志”为抓手,以实现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资助育人格局的有效路径,助力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高校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基于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阐述了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部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体系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剖析高校贫困生受助思想入手,具体分析了由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缺陷引发的受助贫困生思想困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最后,基于实现贫困生和谐发展,成功成才目标,充分发挥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服务育人”的功能,从经济资助、精神帮助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有效途径,资助的不同类型和途径有不同的育人功能,高校资助工作有其特殊性,因而资助工作要与育人工作密切结合,高校资助工作要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种资助政策的不同育人功能,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资助工作开展育人教育,使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诚信、自立、自强、感恩等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5.
当前,乡村建设正处在从脱贫走向振兴的转型发展期。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精准“扶困”,并取得“扶志”的初步成效,但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还存在资助形式简单、思想引领不够、部门协同不足等措施与制度的不足。高校资助工作要建立“强能”的长效帮扶机制,从精准资“助”、理想建“筑”、能力锻“铸”三个方面探寻在服务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实现路径,以助力受助学生把人生梦想投入乡村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6.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资助育人的精准转向能够有效解决资助主体(学校)在供给侧和受助主体(学生)在需求侧,单方和双方之间资助资源的效益性问题,对维护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做好高校困难生资助认定工作是整个学生资助的基础和前提,但在当前困难生认定中尚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审核不严、资助监管不力、受助主体缺乏诚信感恩意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以维护高校稳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随着全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受资助的学生群体在高校中不断扩大,而受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滞后现象,如贫困生资格认定困难、还款不良率攀升等,这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变得复杂、艰巨起来。德育是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把德育注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贫困生资助工作思路,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对于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目标从最初的救助穷人和弱者转变为“助人自助”,这种转变给当前高校资助工作诸多启示: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受助主体的精神世界,物质上给予受助主体以帮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加以精神层面的引导,对经济困难、心理“贫困”群体进行帮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亢媛 《知识文库》2023,(20):103-106
<正>国家资助政策的施行,助力无数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保证了我国的教育公平。然而由于当前感恩教育不到位、思想文化多元化等原因,部分受助生感恩意识淡薄,导致没有实现资助“育人”。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最后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社会、学校、家庭多角度探索“三位一体”感恩教育路径,以期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实现资助工作由“助人”到“育人”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