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犯罪心理痕迹的方法和程序,提出了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故意杀人案件侦查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犯罪心理痕迹的方法和程序,提出了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故意杀人案件侦查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当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学生宿舍盗窃案的发案特点,站在侦破实践的新角度,总结探讨了犯罪心理痕迹在高校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及主体外因素,指出了素质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伴随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与普及,人们开始对犯罪心理成因所蕴含的复杂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与拓展,国内学术界的一些前辈曾尝试用早期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来探析犯罪心理成因的复杂性问题,并取得一些阶段性的进展。现拟针对犯罪心理成因的复杂性研究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犯罪心理成因概念模型,并就今后的科研方向和趋势进行了设想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犯罪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大学生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阐述了犯罪心理的表现、诱因、自我调适和预防措施,以期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遏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及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侦查实践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两种新型技术手段.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侦查中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在侦查中共同运用,对疑难案件的侦破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要重视和加强对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规范与管理,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疑难案件侦破中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犯罪心理诱因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犯罪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参与的集体协作过程。本文针对大学生犯罪心理诱因分析与防范教育展开讨论,认真分析了各类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质,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教育举措,旨在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效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主要是证据学方面的问题。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可以视为一种刑事诉讼证据,并且完全符合证据采用的客观性标准和关联性标准。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应归为鉴定结论,这是由测试结论的本质特征和鉴定结论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监狱系统中自杀、逃跑、伤害事件层出不穷。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犯罪心理进行阐述:第一,犯罪心理的重要性;第二,犯罪心理的理论;第三,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特点;第四罪犯的个案心理咨询;以期能够对犯罪心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犯罪与大学生犯罪心理息息相关。大学生犯罪心理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在其不成熟心理、畸形需要、错误的价值观等内在不良因素的驱使下形成的。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袁晶 《课外阅读》2011,(9):19-19
犯罪心理机制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关于犯罪心理机制的问题研究出现了很多学说,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与个体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报道频见于各种新闻媒体,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人的行为是在人脑意识支配下实施的,人的犯罪行为也是在人的犯罪心理的支配和控制下进行的,与其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对策,有助于遏制大学生犯罪,维护高校校园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锋 《教育探索》2000,(9):44-44
为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犯罪心理,减少青少年犯罪,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对齐齐哈尔市少年管教所138名15-20岁的犯罪者进行了犯罪心理调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复杂多方面的。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综述 1.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 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  相似文献   

15.
严军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1):140-142
犯罪心理测试在我国又称CPS多道心理测试,其测试结论是否具有诉讼证据资格,在学界尚存在不同观点,而我国目前在立法上,并未赋予其诉讼证据资格。对此,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诉讼实践中的运用,尚需科学地研究和论证,对于目前在刑事诉讼实践中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状况,我国应当从立法上加以规范;对于在民事诉讼中是否运用这一技术问题,持否定态度,认为在民事诉讼中运用这一技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6.
根据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来讲,犯罪心理注意是犯罪人的心理活动对犯罪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应当成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课题。 研究犯罪,就要研究犯罪人的意识、动机、目的、和手段,这就离不开研究犯罪心理注意。没有犯罪心理注意而构成犯罪行为的案件是没有的,但是,犯罪人的心理注意,决不会对眼前存在的诸多事物都去注意,而是在相同刺激下,要筛选对犯罪人极有兴趣的,也即要选择急需的犯罪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最佳犯罪手段。这种有选择地确定犯罪目的和犯罪手段,而离开其它与犯罪活动无关的事物,就是犯罪心理注意的指向。犯罪…  相似文献   

17.
厘清犯罪心理评估在刑事司法中的功能定位,既是人身危险性理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犯罪心理评估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刑事定罪依据的主要是犯罪事实(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单独的犯罪心理评估不能作为入罪的理由和根据,但可以作为出罪的证据。刑事量刑既要考虑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又要兼顾考量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而人身危险性须由犯罪心理评估评定,结合犯罪心理评估做出的刑事量刑才能达成"既得公正,也得功利"。而在刑事行刑阶段,刑罚执行的依据和行刑效果的检验主要是看犯罪心理评估的结果。在犯罪防控中,根据犯罪心理评估界定的危险因素制定矫治对策,旨在降低罪犯重新犯罪能力和帮助罪犯重返社会,从而有助于犯罪防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犯罪心理预防的必要性与途径予以分析论述,希望社会中的犯罪现象愈来愈少以至最终消除,从而避免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19.
人格培养能有效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为此应分析、关注对大学生产生个体影响的家庭、高校与社会三大要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20.
略论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特点、犯罪心理以及青少年犯罪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原因。重点阐述了如何完善和改进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