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鹃 《海外英语》2012,(6):176-177
《大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赛珍珠凭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赛珍珠从平等的角度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形象,介绍中国文化,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赛珍珠的书信出发,对她小说中“中国人”这一中国元素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研究了《大地》、《母亲》、《龙子》、《同胞》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坚强和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脱离群众;最后总结性地提出赛珍珠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和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且重要的作家。除农民形象和女性形象外,赛珍珠还塑造了一系列既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滋养的中西合璧的青年男性形象,《大地三部曲》中的王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试从王源形象出发,深入探究赛珍珠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西方大力传播中国文化而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方女作家中,首推美国作家赛珍珠。她以安徽宿州的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大地》,并且因为《大地》"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实且取材丰富"和她的个人自传《我的中国世界》而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章旨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从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赛珍珠所描写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文章从形象学外部研究的角度看待赛珍珠笔下的跨文化交流,旨在深入认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更好地引导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因长篇小说《大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三四十年代农民的生存状况,向西方人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地》中王龙、阿兰的人物形象,解读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探究赛珍珠在双重文化身份影响下塑造的中国形象,以及所构建中国形象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引导人们理性看待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深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6.
《水藻行》是一篇独特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它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同凡响的独特性在很长时期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作出应有的评价.1986年《湖州师专学报》增刊《茅盾研究》第二辑译载日本学者是永骏的《论<水藻行>》的论文,引起了海内外茅盾研究学者对《水藻行》的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的研究.1990年《茅盾研究》第四辑刊发青年学者李继凯的《略说<水藻行>与<大地>》.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美国学者陈幼石提交论文《妇女沦落的革命意义:<水藻行>和<烟云>》.在王嘉良的《茅盾小说论》和其它有关专著里也有较过去为多的论述.文章从《水藻行》的诞生经过、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审美价值、国际影响等五个方面,对上述几篇专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王娟 《华章》2012,(16)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刻画了王龙的家族变迁,中国作家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写出了老通宝家庭的困境.两位不同国度的作家,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中国农民和农业问题上,揭示了农民的恋土情结、农民的传统美德和局限.但是,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化上,中国农民和农业的出路问题上,两位作家的考虑不同.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读者受众,不同的创作目的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有着自发的情感,她以一种跨越国界和种族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心态有着细腻、直接的观察,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土地”这一中国农民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命脉.在其代表作《大地》中,赛珍珠饱含女性主义的同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兰、王龙等一批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她的作品既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人的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珍视土地的“大地情结”,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门.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因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她进行了解读,但是对她的宗教观的研究很少。文章以《大地》为例,剖析在中国儒释道影响下,赛珍珠倡导的宗教宽容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的关国女作家。她在绝大部分作品中向西方世界真实地展现了中国社会,而写得最成功的是她笔下的中国农民和他们生活的世界,同时作家借此表达了她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万智杰 《考试周刊》2009,(22):26-28
作为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中独具个性的两位作家.杰克·伦敦和沈从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前者以美国西海岸中国移民的生活为题材.后者以湘西世界的“乡下人”为主人公。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创作视角为比较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探讨两位作家相似与相异的人物形象、主体意蕴、审美追求,并由之关照作者的文化背景,从而试图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关照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3.
在赛珍珠小说《大地三部曲》的评论与研究中,很少有文章集中评析与解剖作品的系列男子形象。对其中的三个男主角进行较系统而深入的解读,可以填补赛氏研究中的一些空白。用“土”、“石”、“壤”来比喻和象征作品中的三个男主角,突出的是中国大地的那种浓郁的土气。王龙的土气自不待言。他的儿子王虎由于其性格刚硬、行踪不定,把他比作较坚硬、流动的石块较为合适。王源如爷爷一样,见到土地格外心爽,中和了社会其他阶层的特点,故而用“壤”来概括他的形象与性格特征。以王龙、王虎、王源为主人公所构成的“大地三部曲”,使人联想到人们概括过的人生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他们的整体形象象征着人类生存与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胡风和伍蠡甫对赛珍珠<大地>批评的辨析,试图说明赛珍珠在<大地>中没有采用传教士的宗教立场,而是一种求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彼得·海斯勒于1996年以和平志愿者的身份在四川涪陵任教,两年后根据自己在涪陵的生活经历,完成了《江城》的创作。这部作品出版以来,大受好评,作者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对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本文根据书中作者的描写,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作者眼中的中国人形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人,赛氏姐妹具备了与同时代外国作家不一样的跨文化视阈。以赛氏姐妹的传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我的中国世界》和《流亡者的女儿:赛珍珠传》为文本,采取细读的方法,我们发现,在她们自我文化身份的关照下,近代镇江成为一个富庶的水运港口城市,而其周边的农村世界则类如桃花源般井然有序并日渐由农耕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大体上塑造了四种类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是仅次于农民的形象系列。她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在构建现代国家中的付出与牺牲,其过程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相比,虽算不上悲壮,却同样惊心动魄,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她让我们看到,单纯拥有现代知识并不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往往会"知识越多越反动"。而对满怀报国心的知识分子的不公正对待,无异于自毁长城。  相似文献   

18.
《水藻行》是一篇独特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它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同凡响的独特性在很长时期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它的价值也未给出恰当的评价。笔者认为,其价值在于冷静地展示了人类的三重困境:生存的困境:道德的困境;选择的困境。其主题超越了时代与社会背景,具体的题材突破了社会历史的思想意识,更趋向于生活实感和人性挖掘。  相似文献   

19.
《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小说,是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最重要作品。尽管一直有中国学者的各式批评,但赛珍珠创作热情不减。总体来看,她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对中国民族性格及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认知,还是比较深刻、独到的。虽然她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关注,很多时候只是体现在她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的言行举止、细枝末节上,但凸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值得审视。其中,被中外人士广为论述的中国"面子观念"或"面子问题",乃是赛珍珠切入的重要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20.
茅盾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反映了30年代农村妇女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荷花在她所生活的年代里,以极端的方式为尊严和人格而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她摆脱被奴役、被侮辱、被蔑视的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与祥林嫂的逆来顺受有了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