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小说与《聊斋志异》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的两座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狐女形象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植于人们心中。前人对此虽已作过不少比较,但多是针对其写作的艺术手法。本文从其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作一比较,分析两个时代有关狐精故事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知己之情,是历来中国文人士子普遍渴求的情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一些作品中,也流露出对知音之赏、知己之感的渴望。作者将内心的孤愤寄托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3.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聊斋》和唐传奇的比较,探讨了《聊斋》如何在利用文言创作的同时,不但引诗词人小说,而且把诗歌的内在艺术素质带进了小说创作,使《聊斋》语言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特征,从而在借鉴唐传奇的同时,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是文言小说艺术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与《三侠五义》是同一时代孕育出的两部伟大作品,都曾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两部小说在公案小说史上的地位,就两部作品所具有的共性、个性,以及它们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分析,并就二者的优劣得失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反映科举黑暗的小说虽不占主流,却与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而屡屡"困于场屋"的经历有关。蒲松龄对出生寒微、"才名冠一时"而屡试不第的书生充满同情,借"鬼狐史"来张扬他们的人生价值,抒写心灵的酸楚;对幸进的"凡庸"之流无情地讽刺;对"鼻目双盲"的主考官辛辣地嘲讽。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公案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多层面的,本文从艺术性、思想性、侦破手段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情”的内涵与表现上,才子佳人小说更多地接受了《牡丹亭》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在写真情、写痴情、写对“知音”的期盼与追求的承继,以及“知音”标准和内涵更为具体丰富、由情理对立变为情理调和的新变。这种现象反映了明末“尊情”进步思想,古代文人心理结构,作家创作思想,时代特征以及《牡丹亭》之“情”自身的丰富性内涵对这种文学接受现象得以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说《聊斋志异》当中的公案篇目,代表了清代文言笔记体公案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与愤怒抨击,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思想。此外,较以前的各类公案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及小说体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梦幻形式反映现实社会是中国古代小说常用方式之一。《聊斋志异》在继承了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与超越,成为梦幻小说的新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1.
12.
聊斋“异史氏曰”是作家创造意识的自我张扬,对自己孕育的形象世界作论析,每多独特发现,并包含创作与接受的理性机微,其文或议论骇世,或叙事论证生动,或抒情,讽刺多姿多彩,对寓意深邃的象征本文,更能点出文思隐曲之处。其显现原初表达的特有含义,能加深受众对聊斋本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红拂夜奔》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作品中,作者大胆而彻底解构了中国传统历史故事规则,重构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谈狐说鬼,记载诸多怪异之事,与志怪文学一脉相承.在《聊斋志异》所叙述的各类奇幻故事中,涉及“死而复生”这一现象的有七十余篇,而其中“因情复生”的篇幅则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立足于“因情复生”的现象之上,从“亲情”“爱情”两方面对这类故事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佛教思想中“因果报应”“佛在心中”“灵魂不灭”等方面入手,探讨作者创作这类故事产生的原因,认为“因情复生”的故事反映了蒲松龄“劝孝悌“劝真情”的思想观念和他以儒为主,佛、道辅之的神道观.  相似文献   

15.
水文通过实例分析纳瓦伊的著作《情之所钟》的艺术批评倾向,指出这种思想倾向是这部著怍的整个思想层面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在清代文人的评价中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但<聊斋志异>成为文言小说摹仿的典范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聊斋志异>已经确立了文言小说创作的典型范式.其典型范式主要表现在文人抒怀、史传叙事模式、诗化、幻奇为文、充分发挥文言艺术魅力等方面.这种典型范式为大量<聊斋志异>仿作的诞生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本根据杜贵晨先生的“三复情节”理论,列举了《聊斋志异》中运用“三复情节”的诸多例子,分析了它在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指出了《聊斋志异》暗用这一理论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王评"之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翔实的材料,对王评作了深入的分析,进而得出三条结论:一,王评写于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此时《聊斋》才完成一半,因而王士禛读到的仅是半部《聊斋》。二,蒲松龄生前至少有过三部《聊斋》手稿,现存手稿是他晚年手订的稿子。三,蒲松龄抄录王评是分作二次抄录的,第一次以尾批为主,第二次以眉批为主。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蒲松龄把"情"抬到了极崇高的地位。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的,作家把这些虽不合于礼法却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蒲松龄在婚姻关系中大力推崇情,把情作为评判婚姻关系的重要标准,反映了现代性爱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显示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联系蒲松龄的创作意图和当时社会情况,结合《聊斋志异》中的具体人物和情节分析狐女的纯真与狡黠的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