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实施向两端倾斜的高教发展战略广东省高教厅高桂彪自1978年以来,广东率先以市场为取向发展经济,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全省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整体上已进入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形成城市“包围”农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蔡和森曾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过认真的探索,提出了与“工农武装割据”相接近的思想,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毛泽东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民主革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具体来说,中国革命的道路同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同农民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民主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平赎买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它们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形式:即首先从农村开始,组织和发动农民,由农村包围城市.“三次农村包围城市”,充分显示了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表明:我们党什么时候正确地解决了农民问题,革命和建设就胜利,反之就受挫折.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在详细考察何孟雄在1927年9月到1931年1月间革命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何孟雄对“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和对中国革命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以达到对何孟雄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所作贡献给予全面历史的评价,这对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基于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首先从农村改革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农村包围城市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政治发展之路,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和回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冲破“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束缚,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找到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历史,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九月来信”加速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古田会议及决议保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胜利实现,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中央苏区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8.
“工农装武割据”是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于1928年提出来的。它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在我党的领导下,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1929年至1930年间,邓小平又成功地将这一思想在广西左右江地区进行了伟大的实践,从而再次证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新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三个法宝。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武装反抗国民党为斗争原则,以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依托,以游击战争为战略手段。本文例举史实,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建设为主线。论述了“一国两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策略与手段;“一国两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普遍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革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改革发展至今城郊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指出城郊经济已上升到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重要一翼的地位,成为了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双推器”;进而阐明应发挥城郊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圈层效应,重点是“农村包围城市”效应。  相似文献   

11.
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察和森曾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过认真的探索,提出了与“工农武装割据”相接近的思想,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对  相似文献   

1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是中国式的民主革命道路。在探寻这一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 ,周恩来较早地提出了“先到农村 ,再图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等思想 ,为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从而找到了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认真研究毛泽东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发展,对于总结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有结合的历史经验,对于更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在革命…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高潮和终结。抗战胜利后,党中央针对国民党策动内战的阴谋,从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出发,布局和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1949年10月完成了22年来由乡村包围城市的光辉历程,实现了重新回到城市的战略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试析毛泽东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土地革命,发动和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方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而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但由于客观上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压力,主观上急于求成,在农业和农民政策上,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抗战中的丰富和发展陆文培,张志梅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形成于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此与相应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相似文献   

17.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将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把革命由敌人统治力量较强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较弱的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士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还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除了“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以外,“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本形成,在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本文立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从五个方面梳理和论述本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1.在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2.在日本统治区内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3.持久战思想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4.分析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5.这一理论在抗战时期的新特点及其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发展,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量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遵义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该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谢冰 《华章》2012,(13)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形式和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仅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革命道路的探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