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2.
宗教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鲁迅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鲁迅结合现实斗争,坚决反对老庄的“无为”、“清静”的消极因素;对“不争”“不敢为天下先”而由此形成的畏缩、忍让、苟且偷生的消极民族性格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斗争;高扬“锲而不舍”“敢为天下先”的中国的脊梁精神。  相似文献   

3.
鲁迅从批判国民性出发,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体上对之持否定态度.学界一般认为鲁迅的这种批判过于偏激、片面,往往无助于对中国古典悲剧理论的建构,具有很大的负面性.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事实上,透过鲁迅的这种批判,论人们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本质,其批判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中,鲁迅以他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对民族文化心理作了全面的审视,既分析和批判了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民族文化心理的种种特点,又展示了在民族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5.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6.
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意大利驻华外交官罗斯是最早研究中国机制币的外籍人士,他精通中国图书,在华三十多年,收藏了为数众多的、珍贵的中文书籍和舆图,其中的海南岛史料内容宏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罗斯在动荡年代客死中国,其藏书在动荡年代散落各处,研究海南岛的愿望亦未能实现,这是他不被中外学界所熟知的原因,但他对汉学研究的独特贡献是不应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8.
早在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的当时,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就曾予言:“惟专制永长、昭苏非易”,“桎梏顿解,卷挛尚多”(1)正是由于鲁迅对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封建势力盘根错节的深刻分析,和对中国革命难巨性,复杂性的清醒认识,他的一生,对于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坚决斗争;而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批判,则是这一斗争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张资平的认识批判,是一个随着历史情境和文化语境的变换而持续深化的过程:从怀疑式的讽刺到轻蔑的嘲笑,再至敌对的叱责。鲁迅对张资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逐利、媚俗和人格精神的失落三方面,深层上涉及历史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文化和思想的困境,因此它不仅为我们分析张资平的堕落人生提供了思想参照,而且为现代转型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警醒,具有现实意义。张资平对鲁迅批判的反应,则是以小说的方式参与论争,即通过小说发泄私愤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独异的文学想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落后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英国哥特小说是文学史上一种极有特色的神怪恐怖小说,它重视对情节的描写和怪诞恐怖气氛的渲染。正因为这些特点,这类作品一直被西方文学界所轻视。直到近年,对它的研究才逐渐深入。而这类作品其实并不缺乏思想道德价值和理性内容,而且在历史上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2.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一般的划分,鲁迅前期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是从一九○二年到日本留学起直到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为止的整整二十五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鲁迅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跨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思想也是在变化发展中。这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鲁迅是有影响的,但它究竟在鲁迅思想中占什么地位,起多大作用?这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前期思想是以进化论为基本。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刊举办的《教育调查报告》征文终评结束。从这期起,开辟《〈教育调查报告〉征文选登》。专栏,从未公开发表的征文中选登若干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16.
晚清的所谓耻辱,让今天的爱国人士痛不欲生。事实上,当时的百姓,可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屈辱。生活在晚清的人,当然有屈辱,如果没有屈辱,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变革。但是,客观地说,晚清是中国历史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在这个大变局中,至少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日子不是变得更难,  相似文献   

17.
朱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Z1):33-35
"横眉冷对千夫指",战斗的鲁迅,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的鲁迅,也把他那锋利的匕首和投枪投向了陈腐落后的、反动的中国旧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鲁迅先生一直把教育界作为他主要的战斗阵地,使他成了一名反对旧教育的英勇战士.在浙江,他反对封建顽固派夏震武推行的奴化教育;在北京,他是女师大进步学生运动的向导;在厦门,他与既崇洋又尊孔的厦大校长激烈交锋;在广州,他怒斥国民党政府"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积极营救被捕的进步学生,失败后愤而辞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大量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正是这些,构成了鲁迅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他的"匕首和投枪"的风格也是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 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一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的思想无疑经历过巨大的飞跃。对于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他的认识也同样经历过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如对尼采的认识就经过了从肯定到否定的明显变化,但对于老庄思想,他却以坚决的批判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从1907年至1936年,先后三十余次提到老庄及其思想与著作,并且以《史记》、《庄子》为基础,创作了以老庄为主要人物的历史小说《出关》、《起死》,鲁迅对老庄思想这种持久的注意、自始至终的批判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鲁迅是在黑暗的旧中国求索前行的。他对近代、现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做过深刻的剖析,从而察出了中国社会的底细,贬斥了中国的痼疾,预言了未来中国的命运。最为杰出的,是他对中国几千年异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经过艰苦的考察和痛苦的沉思之后,以文学的语言化为犀利的武器,以深邃的思想化为匕首之一挥,以坚毅的革命精神化为投抢之一掷,给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以致命的一击。正是这一挥、一掷、一击,给我们后来者以极大的启迪,发人深思,促人猛省。  相似文献   

20.
张弦是我国新时期文坛上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通过对建国后诸多女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残余思想对爱情、婚姻及家庭的影响,其作品对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了反思。对民族自身的劣根性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痼疾进行了批判,这是对鲁迅批判传统文化的很好继承和发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