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汉魏转捩之际相关社会诸因素发生剧变的情形下,建安士风相应地实现着自身的嬗变,具体表现出三大趋向:一、建安士人继承弘扬了汉末的党人精神,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基础上,追求自主自强、变革社会、重建天下以立不朽之功,形成了昂扬进取、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主流风尚;二、纵情任性之风在建安时代继续蔓延,给士人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以明显的影响;三、生逢乱世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建安士人希企隐逸的箕山之志。后二者在魏晋士风中进一步膨胀,但此时还只是支流、潜流。建安士风嬗变的三大趋向,是促使建安时期诗歌风格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及强烈的功业意识,对生命短促、死亡必至的清醒认识而导致的焦虑紧张,以及个体生命自然的精神需求与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构成建安士人心灵上的沉重负荷;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体现个体价值、怡情悦性的宴饮游乐及对虚幻的神仙境界的着意创设,则是主体寻求超脱重负的主要方式。此种心态与行为模式使得建安诗风呈现为内在的慷慨悲凉与外在的华丽富赡并存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前代的士风往往会对后代的士人风尚产生重要影响。汉末党人精神对建安士风的形成和风格特征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孔融、王粲等建安士人在青少年时期几乎都受到了党人精神的熏染;入仕之后的建安士人多以党人为楷模,积极建功立业,安定天下。汉末党人精神直接催生了建安士人独立进取的主流风尚。  相似文献   

4.
贞元处大历、元和之间,是中唐诗歌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与大历时期一样,贞元时期同样处于大乱之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向往中兴成为人们的普遍心态,诗风也表现出对大历诗歌继承与延续的特点。另一方面,经过多次社会变革思潮,贞元文人又感受着大历之后的新的时代气息,求新心态的形成与蔓延,促使诗人各自个性愈益发展,在艺术上普遍表现出对大历委琐诗风的不满,构成艺术风格多向发展与审美情调奇诞变奏,直接启示了元和诗变的到来。可以说,贞元诗歌既作为大历、元和两大阶段之过渡,又表现出自身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歌,从建安到正始,诗风虽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二又非截然不同,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始诗坛依旧回响着建安的慷慨之音;并且沿着建安诗歌的抒情传统,向着个性化、抒情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建安诗歌的悲凉演变为正始诗的忧生之嗟。  相似文献   

6.
建安前期(189年—208年)是一个杀戮流血的时代,也是一个令后人追慕的“英雄时代”。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孙氏父子,甚至包括董卓,这些前期政治军事斗争舞台上的主角及其手下众多猛将谋臣实际上都已成为“英雄”的代名词。不过,在当时及距此时代不远的历史学家眼中,他们还有一个更为常见的称呼:“游侠”。而从“游侠”的身份去追索英雄们的事迹能帮助我们更真实深刻地解读他们的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安风骨”已成为普遍接受的命题。本文提出了建安诗风的另一种倾向———“委婉华妍”,并对刘勰建安文学的论述做了全面探讨。认为仅把《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作为刘勰对建安风骨的注脚,作为建安诗风的概貌,是草率的,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8.
汉代动物赋不重体物,或纯粹说理,或在体物的同时有所比兴寄托.东汉末年,赋家多以动物寄托身世之感.建安动物赋一方面承继了汉代动物赋有所寄托的传统,同时将这寄托深化,融入身世感怀,抒情性增强.建安动物赋有情感,有辞采,蕴含着理性的思考,表达着人生的感慨,摇曳着文学的风姿,影响着六朝咏物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施闰章的"清正"诗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闰章以“清正”风格闻名于清代诗坛,其“清正”诗风是其“清正”人品的外化,二实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从汉末、建安、正始、西晋四个大的历史时期,详细地论述了魏晋士风产生和变化的渊源、原因、分期、特点及其对文风的影响,特别注意揭示政治、文化与士风、文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期,诗赋等文学作品在其文人立言价值观中的地位、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凸现。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文人的文学活动。其表现为:文人创作日益生活化、普遍化,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进行了有意的文学品评活动;文人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其通常被时人、后人以文学家的身份来对待、看待;文人的文学活动的文学性较以前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作为中国韵文文体的唯美演进期,诗体风貌在艺术质素的迅猛增长中逐步实现唯美化演进过程:由情真辞质的古诗十九首体貌,经气盛辞丽的建安诗体貌,最后形成绮靡典丽的六朝诗体貌。汉魏六朝诗体的唯美化进程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它为唐代文情并茂的诗体形成,准备了足够的艺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建安文学生命忧虑的成因、内涵及消弥之法,指出其与《古诗十九首》及正始文学的差异,并肯定了这是建安文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语体的语言风格的变异,受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的影响最为明显。特别是现代新闻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语体种类日趋纷繁,语言风格对新闻语体的影响也日趋突出。  相似文献   

15.
宫体诗是指产生于宫廷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梁简文帝以太子和皇帝的身份写作这种诗体,从而影响了一代诗风。之后,由于皇帝本人的提倡和大批宫廷文人的响应,宫体诗在陈后主和隋炀帝的宫廷中也先后得到广泛流行,余波至初唐始绝。因此,宫体诗在历史上共延续了近一百年之久,成为这一百年间诗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艾青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诗产生格律,不是格律产生诗."提倡写诗要绝对自由,追求诗的散文美.他写诗最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联想、夸张、拟人化和警句等.  相似文献   

17.
唐诗全面记载了唐人击鞠的器材、场地、规则和比赛场景,其翔实程度甚至超越了同期的史料、笔记记载。以初盛中晚的时代分期为观照,这些诗的风格呈现出由冷静淡漠向热烈奔放的转变,既体现出初盛唐时期积极创业、奋发图强、戒奢远佞、适度享乐的时代主旋律,也说明击鞠在中晚唐时期已成为人们展示才干、宣泄热情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唐人特有的尚武精神和青春激荡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晚清民初以来,随着西方理性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文学批评逐渐显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诗学批评模式的民国旧体诗话具有了西方诗学批评的谨严、冷峻的批评色彩,具体表现为一部分民国诗话在作“价值理性”判断时开始注重分析综合、逻辑推演等科学理性的批评方法,表现出异于传统的科学理性批评。  相似文献   

19.
庆历党议,那个士气高昂的特定时代,造就了苏舜钦豪放不羁的人格,赋予了他诗歌“奔放豪健”的风格。庆历新政失败后,士气低沉,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转入了清峻幽冷。庆历党议是苏诗风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