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封退稿信     
一封退稿信编者按:我们在编辑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作者多次投稿而不被采用的情况。作者急切地想登稿,但由于质量问题使编辑不得不忍心一次次地退稿。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下面发表本刊编辑写给某作者的一封退稿信,以求取得与作者思想上的沟通。但愿通过这封信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总编辑给我写回信1996年12月21日上班时,我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人民日报社给我的信。我以为这不过是一封千篇一律的铅字退稿信。可是拆开一看,是一封手写回信。那清秀工整的笔迹,亲切的话语,使我异常高兴,我迫不及待地逐字逐句地阅读,等我看到最后...  相似文献   

3.
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那封退稿信我还珍藏着。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我就会翻出它,细细阅读几遍,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焰。那是1988年,当时还是新兵的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新设栏目:《瞬间与十年》,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于是我匆匆写了一篇征文,寄给了报社。稿子发出后,我焦急地企盼着,每天翻看《中国青年报》,希望奇迹能够出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中国青年报”的信,待我用颤抖的手拆开封D时,看到了自己写的稿子,还附了一封信:“顾广群同志:稿子早己收到,本…  相似文献   

4.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5.
去年到县区检查工作,有幸在会宁县档案馆看到了两封珍贵的信件——宋平同志 1984年 10月和 1987年 1月写给甘肃省造林模范郭富山的两封亲笔信。关于郭富山的事迹,以前我曾有耳闻,读了宋平同志的信,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虽说是两封普通的信,但却寄托着一位党的领导干部对改变旱塬面貌的期望,它记述着一位省委书记与一个普通劳模之间一段不寻常的友情。言谈之间县区的同行给我讲述了当年这两封信的有关情况。   还得从 1973年说起。那一年,位于陇中的会宁大旱,山上无草,地里无苗,群众生活特别困难。周总理听了宋平的汇报后,派了以…  相似文献   

6.
胡适苏俄情结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上半年,收藏界的一位朋友从嘉德拍卖公司买到胡适致王世杰的一封信。这封信写于1948年1月23日,信中说:“前几天看了鲠生兄的一篇文字,我很感觉奇怪,故写了—封信,现由独立时论社发给五十多家报馆发表……”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有“写信给周鲠生、王雪艇(王世杰字雪艇)”的记载,但是在已出版的胡适资料中,却找不到这封信的踪影,因此这可能是—封从未面世的轶信。  相似文献   

7.
1999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作为社庆活动之一,要征集本社的出版文物并陈列展出。在搜集文物过程中,总编室的同志告诉我,总编室存有一封胡乔木致顾均正的信。这封信的内容,早在1977年我到社时,就由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孟庆远向我们传达过,让我们学习领会,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但这封信的原件这次我才第一次见到。胡乔木原信是放在中青社的一个老式信封中的。原信写在中宣部的便笺上,共4页。同时还有李庚给蔡云同志的一个便条,便条上说“均正先生要求将此件复印两份,给一份他存,我看可以。老人把这封信看得很重,当作党的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8.
云彬兄:说起来真不凑巧,虽然你有六年不收到我的信,我的确时刻在惦念着你。我记得在太平洋战争以后,在百忙中我还有一封信寄给你。和平以后,前年的11月我收到你的信后,立即复一信寄到重庆,这封信大概是丢了。去年秋间,我收到你从桂林的来信,里面说起嫂夫人有病,要立即去汉口,我想等一个时候,等你回到汉口再写信。后  相似文献   

9.
近来的报刊上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的文章很多。但我认为,舆论宣传本身也要敢为天下先。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触及时弊的稿子寄给某报的有关专栏,不几日,收到退稿,附着的退稿信上曰:“大作拜读,写得很深刻,很有战斗性”。想必这是一篇好稿子。可是,这退稿信上接着写道:“但在目前的气候中谈这样的问题,风险太大,故只能退还给您了。望鉴谅。”后来,这位朋友将稿子转寄其它报刊,登载后,多次被转载,也没引起什么麻烦和风波。  相似文献   

10.
翠翠     
我刚在A市办完档案业务培训班又回到省城的翌日,一进办公室,同事就给了我一封信。我接了这信,捏在手里,起初还以为是一位我认识的学员,请我解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但翻转信背一看,却是家乡赵家村的赵某某所发,我立刻就想起了那位好学不倦,处事谨慎,面貌清秀,多年不相闻问的高中老同学。  相似文献   

11.
我做通讯员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从1980年开始练笔,并向报刊电台投稿,1981年《北京晚报》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诗歌《昨天·今天》,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另一首诗《焊工抒怀》,但更多的是退稿,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8封退稿信。初学写作的时候,我的实际水平和自我估计的反差太大,这反映在,一方面,我的文字基本功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太差。另一方面,自我感觉又过于良好,自认为自己一提笔就会才华横溢,稿件会发在头版头条。而当接到退稿信的时候,作者的情绪恐怕又会一落千丈,会觉得怀才不遇。这中间  相似文献   

12.
从一封信想到的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卢小飞9月24日下午,我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老党员平杰三同志写的。信中说:“送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您在党的十五大开幕及闭幕式上对我的关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祝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这是一封短信,但拿在手里...  相似文献   

13.
中央档案馆馆藏珍品中现存有两封1921年周恩来写给严修的信,这两封周恩来早期书信的内容虽已公开发表, 但关于信的来历和意义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这两封信是1955年11月17日天津市的私营商业店员马俊起捐赠的.他在写给周总理的信中说:"一天我在故物摊上,偶然看见一束信札,原来是严范孙老先生家里的,便把它买了下来,在...  相似文献   

14.
颜野 《云南档案》2013,(4):17-18
1867年8月侣日深夜两点钟,在伦敦梅特兰园路马克思寓所的窗户里,还亮着灯,绿色灯罩下透射出的光线,淡淡地照在写字桌上的一封信上。信这样写着“亲爱的弗雷德,这本书的最后印张刚刚校完并于昨日寄出。这样一卷就完成了,之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真诚地感谢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档案》2005,(1)
清末曾发生过“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历史事件。这段历史事件是被人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从一袋袋布满尘埃的档案中翻阅出来的。20世纪初的外务档中,一封被厚而结实的淡黄色信封包裹着的信被研究历史档案的专业人士发现,信封正面用法文写着收信人的名字。仔细辨识,赫然发现,收信人是光绪皇帝。然而,这封信根本无法从信封里抽出来,因为时至今日,这封信的封口仍被死死地粘着。显然,当年信被装入信封之后先用胶封口,然后在信封背后的封口中间加封红漆,红漆上盖有皇冠图形的国印。这说明这封信从未被拆开过。专家从中文档案中推测,这封信来自比…  相似文献   

16.
对于爱写作投稿的人来说,收到编辑的来信,特别是编辑的亲笔信,是十分值得纪念的。这是因为,片纸之中凝聚着编辑对作者的尊重、教诲和鼓励。所以,我从开始投稿起,就注意收藏编辑部的来信。我收藏的编辑部来信,以铅印的退稿信居多。你可别小看铅印信件,其中同样饱含着编辑的劳动。因为编辑除了填写作者姓名、稿件题目外,还须填写退稿的理由。要将“理由”写得准确,又要言简意赅便很不容易。还有的编辑觉得空间太小,又在信眉上另外加写,这就须很动一番脑筋。我收藏的这类信件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学报》、《青年报》、《人民文学》、《山东文学》、《青春》、《大众  相似文献   

17.
我曾写过一篇《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写作体会,寄给《中国记者》,10多天后,收到退稿并附有该刊编辑的一封信。信中说,此稿不适宜在《中国记者》上发表,但可寄给别的业务刊物,有希望发表。我按这位编辑的指点,将稿件修改后寄给《荆州报通讯》,不久就被该刊以较大篇幅发表了。《中国记者》让有希望在别的新闻刊物上采用的稿件另稼给婆家,这种  相似文献   

18.
此信写于一张白纸上,乃家父当年笔迹,为写给《天津日报》之投稿信,与其退稿信在同一信封中保存至今。退稿信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读我书     
说的是一位笃信佛教的新文学爱好者,本来是跟我父亲通信的;父亲过世后,这笔遗产就归我继承,一年能收到他三四封信。父亲复信之快,恐怕没人比得上,七八封各色各样的信,只消两个来钟头;我是另一个极端,连写张收条也得打草稿。这一年的三四封信尤其难办,几乎封封一个样,说他  相似文献   

20.
近年出饭的《蔡元培全集》中有几封信提到我的姓名,我自己未看到《全集》,但友人将信抄来寄给我看了。奇怪,我不是北大学生,何以姓名能人《自元增全集》呢?兹将这几封信抄录于下:(-)陈独秀致蔡元培信于民先生画丈:在报上见先生病后已复康宁,至为喜慰。兹特恳者,前承感意,致函军政部请释放中央陆军监狱郑超@一事,至今延宕来行.顷据人云,此事非有先生亲笔信,恐难生效.不审先生已完全康复,能为郑生作一短函否?闻该监狱近来保择之人颇多.酷暑中续求,惶恐无似。专此,敬视道安独秀手叩七月二十四日(二)蔡元培致何应社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