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志顺,中等偏上的个头,像个北方汉子,但从他高高的额头和宽宽的嘴唇上,还是依稀可以看出他南方人的特征。他一头乌发,腰板笔直,反映敏捷,健步如飞,这使人很难想到他已经过了55岁生日。为了给新改名的《军事记者》准备稿子,我们想写他的一篇专访,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但他任务多,工作忙,八小时以内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接受采访,只好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地抓住他采访。  相似文献   

2.
2月16日上午,一名青年突然闯进武进路560号一户居民家中,后又从老虎窗登上屋顶,并攀上临近的一幢六层大楼屋顶。人们发现后一再劝他下来,但他仍要下面的人让开,表示要跳楼。 10时许,上海电视台新闻采访科接到观众来电,反映了这件事。采访科经核实确有其事,当即派出记者赶赴现场。不多久,这个青年果真从大楼屋顶上跳将下来。这位记者迅速摄下了这个镜头。当天晚上,许多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目睹了这个人从六楼跳到邻近房子三楼顶上,又从三楼反弹下来,从而受伤,并被民警急送医院抢救的真实画面。有的观  相似文献   

3.
今年二月份,新华社安徽分社的三个同志同中共霍丘县委、周集公社编写组的同志们一起对安徽霍丘县周集人民公社的养猪情况作了一次调查,写了一篇以《发展养猪事业的途径》为题的调查报告(见人民日报3月7日第七版)。这是我们在采访中作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的一次尝试。一最近几年在农村采访中,深切感到发  相似文献   

4.
为了写出有说服力的报道,需要进行深入采访。采访比写作技巧更为重要。采访充分,即使文字上稍差一些,但因事实本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也会有一定的说服力;反之,如果采访不扎实,文字再美,说服力也是有限的。对于采访来说,毫无疑问,经验越丰富越好。但是,采访经验再丰富,也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怠惰。无论怎样能干的记者,一旦在采访上偷懒,他的报道马上就会失去光彩,不再能打动读者的心。有些人,年青时写过有影响的、令人叫绝的文章,出了名,成了大家,上了一点年纪,便开始写起无聊的、没有生命力的文章来。这决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写,而是因为他们腿懒了,不再辛勤地从事调查研究了,从而丧失了通过实践向社会学习的机会。在他们那里,已经没有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说服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头几年,北京一处农贸市场上出了个有名的人物:卖香油的郜大个儿。他的油货真价实,在农贸市场上老远就让人闻见香味,靠摆摊子竟摆出了名声。他的名气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主要是与他自己的经营规模相匹配,靠买东西的人口口相传就传开了。报纸上登过记者采访他写的文章,主题也主要集中在讲他的商品货真价实上。  相似文献   

6.
每每在采访活动场所看到李霞,我就想,那大而重的摄影包,对于身躯矫小的她,是不是个负担?有一天,当我们俩坐在一起神侃时,李霞笑笑地说:“我与摄影有缘。”一种执着的神情从李霞黑亮的眸子里透出,我明瞭,摄影,已是李霞生命的一部分。最早采访张海迪的记者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提到张海迪这个名字,可谓人人皆知。而李霞是最早发现和采访张海迪的记者,这  相似文献   

7.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8.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人“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其他,那末当这一头确实有东西可写时,固然不虚此行,而当事实与“线索”大相径庭,或  相似文献   

9.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0.
2015年伊始,网易有道的副总裁包塔依然是很忙,我刚到有道在北京五道口清华科技园的办公室,就看到他行色匆匆地赶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场,之前每次看他在演讲台上发言,就觉得他是一个很平和的邻家大哥,而这次的采访更让我确信这一点,因为他一开头先是向我问了问题,询问了我采访之后呈现的稿件是哪种形式的?偏向于哪方面内容的?他会通过询问来调整他讲话的内容,从而契合你的稿件和杂志风格。小小的感动之余,也让你完全放松下来,投入到这次深入的访问中。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中如何缩短采访双方的距离?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可供同仁参考。 一、从双方共同熟悉的人和事物中寻找 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名赛马骑师,此人一向不愿同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在这里碰了钉子,并认为要使这位骑师开口特别困难。但是,利布林却使这位骑师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小时,记者在谈话间只插进了十几个字。利布林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赛马时左镫皮带比右镫多放长几个眼?骑师一看记者提出了这么个内行问题,就兴高采烈地从马镫谈起了他的驭马经验。这位记者能一下子打开骑师的“话匣子”,就在于他找到了与骑师的心理接触点。赛马的骑手在跑马场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时,为了克服在圆形跑道上疾驰时产生的离心力,必须  相似文献   

12.
一万人有一万个脾气。记者,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怎样控制采访局面,从他们的D里获取尽可能多的素材?结合自己近年来的采访实践,就如何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因人而异地运用采访技巧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先打“外四战”再当面“大约”遇到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先从外围入手,采访他身边的人,然后再找本人核实、补充有关事实。蔡正勤是如东县岔河油米厂一位炼油工人。28年来,他默默奉献,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先后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五一”前夕,他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记者闻讯后…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是很有讲究的。 什么样的提问最为得当呢?就个人数年的记者生涯,结合学习中外许多名记者为我们创造的经验,略谈以下。 一、因人而问 采访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问。对善谈的人,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对于不习惯谈话的人则需要启发诱导,先从对方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谈起,让他把话匣子打开。采访先进人物,他们一般都不肯谈自己。我们在采访时就要  相似文献   

14.
在我采访的许多艺术家中,农民出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别有风采。他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对民族戏剧事业的无私奉献,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写一个人的“角度”,可以在采访之后产生,也可以在采访之前萌发,被采访人物的强烈的特色,往往使作者在采访之前就有这样的萌发。我第一次采访宋长荣在1983年5月初,当时他是淮阴地区京剧团团长,率团来徐州演出。当我打电话找宋长荣时,剧团的同志告诉我,他就住在剧场的后院,没有住宾馆,随时可找他。我来到剧场院子里问宋长荣在哪里,一个小演员说:他刚和我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我知道,在战地采访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要比在和平环境中采访高10倍。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有一些战地记者是不会死的。他们身经百战,世界上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可他们历尽炮火硝烟和枪林弹雨,却能始终安然无恙。 所以,当突然得知路透社记者科特·肖克以身殉职的消息时,我是那样的吃惊,犹如听到晴天霹雳。 肖克死了,死在战乱的塞拉利昂,死在前去战区采访的途中,死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当战地记者是他一生的梦想,他大概是死得其所了。  相似文献   

16.
36岁的阳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叶祥东,中等身材,憨厚中透出机灵。他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白天,忙于采访,晚上埋头写稿。即便是因病住院期间,他的床头也离不开书、纸、笔。叶祥东信奉“脚板底下出新闻”。为了采访方便,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哪里有新闻线索,他的“新闻采访车”就出现在哪里。一天,他听说排市后山有个养山鸡专业户的事迹感人,连忙骑车去采访,返回时一只轮胎破了,便推车走了10多公里,到家后连夜赶写稿子,很快见了报。叶祥东说:“搞新闻的人,不仅要练好脚功和手功,还要练好耳功和眼功,善于从‘寻常’中抓住‘…  相似文献   

17.
感觉就是新闻 1990年11月,北京市征兵办的一位同志在电话中向我介绍情况时,其中说到:昌平有些小情节。我忙追问:什么情节?他说有一宋家弟兄四人争着报名参军,我说弟兄四人年龄层次相差很大,怎么一齐报名参军呢?他说弟兄四人同年同岁,是一胎生的。我感觉到这是一条新闻。1989年初,我在江苏无锡采访时,巧遇某部中尉助理员李林书的妻子王健一胎产下四子,在当地引起轰动。我赶去采访了李林书夫妇,也就四胞胎现象访问过有关医学专家,据他们介绍,一胞四胎现象罕见,按《西林定律》计算,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18.
品评:证件     
我的同事李上铁有一天加班晚了,等他从杂志社出来的时候,已接近凌晨,公交车早没了,他只好打的往住处赶。还没走多远,就被拦了下来,3个穿警服的人向他走来。一个很高大的警察先是啪地敬他一礼,然后,挺公事公办地说,请把证件拿出来看看。这3个人都头戴钢盔,其中一个人手里还端着一杆冲锋枪。虽然上铁在北京已厮混多年,但这阵势还是头回碰到。  相似文献   

19.
当许宝健把一只脚留在湖北孟楼、另一只脚跨入河南孟楼的时候,他绝没有想到脚下这条普普通通的街道将成为中国第一条以记者名字命名的街道,而他自己也将因此成为中国记者中享有如此殊荣的第一人。 1992年3月,许宝健到湖北襄樊采访,在和当地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听他们提起了湖北和河南交界处有个一镇跨两省的孟楼。这两个小镇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朋友们还给他讲了许多两镇有趣的故事。湖北是个水源丰富的地方,而河南则较为干旱。每当缺水时,湖北的孟楼人就帮助他们的河南邻居引水灌溉。今年春节,一个小偷从湖北的孟楼偷了东西,顺着大街跑到了河南孟楼,河南的联防队员就帮助捉拿案犯……地理关系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20.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