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电影符号学宣告现代电影理论诞生以来,电影理论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理论来实现自我建构,促使自身走向多元化。电影精神分析学作为现代电影理论的一支,其对于电影中所呈现的精神疾病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但其身体维度的缺失使得电影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主体始终处于残缺状态。在这一背景下,"电影病理"作为电影学的新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迫切而必要的。电影病理学在现代电影理论转型的机遇下诞生,又将对现代电影理论转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电影理论转型标志的电影符号学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电影理论的面貌,它的革命性效果体现在其现象学效应上。首先,电影符号学使电影理论跳出了传统电影本体和美学研究的窠臼,大大拓展了电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电影理论融入了现代人文学术研究的主流;其次,电影符号学修正了传统电影理论旧形而上学式的研究倾向,发展了符合现代哲学精神的现象学理论方法,为电影研究找到了更科学更坚固的哲学基础,为未来电影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批评运用于电影之后,成为电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电影批评等一道促成了电影理论的现代转型。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开创了电影批评的新方法,提供了电影研究的新视角,启发了现代电影理论的新方向,为电影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其创造的症候式阅读影响了之后的电影理论与批评。  相似文献   

4.
左翼电影人在电影编导、电影评论、电影理论著译三条战线同时发力,以"集议"的方式,群起而著之,凝结成崭新的以阶级意识为核心,以现实主义为方向,以电影本体论为美学特征的左翼电影理论,使中国电影从观念、编剧到导表演、摄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学者以当代理论视野和当代学术话语 ,从不同方面讨论或涉及娱乐片 商业电影、电影叙事、后现代 后殖民等具有一定关联的几个命题 ,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建树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1905年《定军山》拍摄成功,"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和文化工业的结合体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大踏步地进入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流连的中国。无论从诞生时间、发展历程还是自身属性来认识,电影都是现代性的标志性文化载体之一,具有非常鲜明的大众文化特征。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电影的各种艺术探索以及理论研究始终围绕着电影的"文化属性"和"工业属性"两个关键词曲折前行。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市场经济蓬勃繁荣的时期,商业电影的繁荣便随之而至,而恰恰也就是在这样一些时期,电影无论是表现手法、叙事方  相似文献   

7.
电影语言现代化既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起点。其意义在于引发了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原则和方向:它通过对电影语言/形式创新的提倡,使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从政治评判到注重(形式)审美;通过电影语言史观的多样表述,确立了电影表现形式的多元观念;通过对现代派电影表现手法的讨论,丰富了我国电影现代表现手法的内含。在当下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和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语境中,反思这些观念和原则对中国电影理论的重构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电影理论和经典电影理论的分水岭是电影符号学。从经典理论向现代理论的转型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范式转化的过程,一个从经验主义走向理性主义的过程,一个从单学科迈向跨学科的过程。电影符号学遵循的正是这条路径,具有科学化、精细化和交叉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朱晶新时期电影理论、评论文章中贯穿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电影是一个高速演进的“美学复合体”,有其特殊的“叙事-造型”方式和特点。中国电影的叙事特征应该是:1,明快的叙事节奏,健康朴实的艺术格调;2.叙事结构的内在的、完整的生命特性;3不断走向更新的叙事的象征、隐喻及诗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地理学的话语浪潮与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学术倡导中,电影地理研究的议题逐渐被提上学术议程。电影地理研究不仅从电影空间的视域重新构建一种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电影史研究范式,而且有助于重新发现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电影空间。目前国内电影地理研究以最具优势的区域性研究为重心,逐步形成区域性研究、专题性研究、整体性研究、个案性研究四个重点研究领域同时并进的新格局。电影活动地理、电影表现地理、导演籍贯地理、电影接受地理四个层序,是中国电影地理研究的主要范围与预期趋向,而在主流的历史表述中被边缘化的杭州电影史为这一理论范式的逻辑演绎提供了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1.
"影戏"是早期中国电影的核心观念。长期以来,人们都简单地用"电影即戏剧"来阐释"影戏"观念。本文在细致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期电影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到后来强调"电影剧是电影术与戏剧的结合",强调"影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电影家的认识在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改革力度相当大,以《中国电影市场》杂志为考察的切入点,分析改革所表现的五大方面:集团化把中国电影做大做强;电影法制进一步健全,为电影发展保驾护航;遵循市场规律的院线制引进竞争机制,使各方受益;高科技介入,中国数字电影初具规模;电影市场与电影经济理论研究初显热潮。这五个方面。是中国电影遵循执政党"三个代表"思想,坚持创新,与时俱进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3.
谢易 《英语广场》2012,(3):23-24
片名是电影内容的"灵魂",直接影响着票房收入。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视角,认为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电影的最终目的为宗旨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分析电影片名翻译的顺应性取向,旨在提高电影片名的质量,实现译名的规范化,提高电影的受欢迎度。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从领导观念,到电影投资理念、创作观念都在发生激烈变革。面对中国电影全球化转型的历史契机,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以自己各自积累下的经验取长补短,展开深入合作。以合拍为合作方式的电影生产以及互动影响突破了产品横向交流的单一模式,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合拍"呈必然趋势、合拍对华语电影生产有什么意义与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梳理与思考,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与当代文化建设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同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非洲、南美洲等有色族裔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旨在批判欧美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功能;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有色族裔的文化解放运动中,主要批判了西方电影中模式化的"他者"形象;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全球化的后殖民批判浪潮中,主要揭露了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权力话语"等。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内外的后殖民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国外起步早、发展快、成果多,而国内则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  相似文献   

17.
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张暖忻导演的艺术和学术生涯都极其短暂,但她却在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史上留下了不得不书的一笔.本文以张暖忻导演的电影理论著述和作品为研究对象,用“作者电影”研究的方法,分析其导演电影观念的形成原因、内涵及意义,以阐明她对于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经典时期影响较大的理论大师的种种得失,理出了电影理论在经典时期的发展线索,且对人们的种种误解作了辨析,尤其是对长镜头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关系提出了创见。  相似文献   

19.
洪深是中国早期电影拓荒者之一,不仅在戏剧与电影剧本创作方面成绩显著,他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著述在中国电影理论史上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洪深30年代的电影批评文章,以眼光敏锐、视野开阔、政治倾向鲜明和分析科学缜密见长,对左翼电影的兴起起到了促进作用。他的四部电影理论著述既体现了学者型理论著述的特点,同时又通俗易懂,具有指导创作实践的实用价值。这些著作,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我国现代电影剧作论和表演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国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理论史学及评价:(一)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三个时代是从“基础说”至“文学说”到“文学价值说”;(二)以异域理论研究为参照,对比同期中国研究现状,认为电影文学是受制于“技术与艺术合力”的新文体,其独特的电影思维在创作中以“外形式”的“框架”影响着电影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