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在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将东北亚视为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为防止地区大国崛起和对美国的挑战,美国在强化本地区双边军事同盟的同时,也在推动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企图将本地区国家全部纳入美国设置的安全框架内。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世界从两级格局向多级格局发展。在东北亚,中国在日益崛起的同时,俄罗斯也在悄然兴起。美国为了保持世界霸权地位,迅速调整东北亚政策,在东北亚加紧防范和遏制中国。出于地缘优势的考虑.美国在原有韩美、韩日军事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韩国的经济贸易联系。而朝鲜战争后,韩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也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与军事支持。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联盟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联盟政策从属于安全战略 ,是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经历了几个阶段性的变化 ,无论是“合作性戒备” ,还是“参与与扩展”战略 ,联盟政策都得到重点强调。这是因为联盟政策与美国安全战略所追求的根本利益密不可分 ,是其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朝核危机是当前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质是朝鲜半岛冷战对抗的延续,类似于政治现实主义所说的"安全困境"。要解决朝核危机,就必须坚持六方会谈的机制,并以此为平台,使相关各方彻底摈弃冷战思维,树立合作安全的新观念,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两极结构的瓦解和美国的单边主义,对欧美联盟造成了很大破坏.但是,从利益、身份和制度来看,联盟的三大支柱依然存在,加之欧美双方保持联盟关系的意愿,所以,欧美联盟没有也不会终结.不过,它已经不同于欧美的冷战联盟,呈现出"全球治理联盟"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宣善文 《华章》2008,(19):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7.
宣善文 《华章》2008,(20):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8.
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使中日关系面临巨大的考验;12月12日朝鲜的“光明星3号”卫星发射成功,引起美日韩等国的强烈抗议.以上事件使原本敏感的东北亚安全形势变得更加脆弱.分析东北亚安全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该地区安全困境中的重点问题;探索走出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日益呈现出一超三强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复杂的政治、安全结构制约下,美、日、中、俄以地缘政治为视角,纷纷采取均势战略,以寻求在东北亚地区的权力优势。它们的均势战略博弈导致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产生,也影响了安全困境的解决。但软实力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如果区域内各个国家都能重视软实力战略,那么各国就能逐渐由"零和博弈"向"竞和博弈"转变。因此,软实力理论成为了缓解甚至化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赵远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2):36-37,39
朝鲜安全保障是当前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的核心之一,也是有效处理朝核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朝鲜安全保障由国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既有政权安全和体制安全的因素,又包含外界现有的和潜在的成胁。而能够向朝鲜提供安全保障的包括朝鲜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包含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对朝鲜所提供的某种不确定的保障。如何有效地为朝鲜提供适当的安全保障,对于妥善解决朝核问题,进而实现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地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经济体相互牛争的阵地前沿.随着冷战的结束,该地区在多边安全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包括双边、多边伙伴关系构建以及合作安全等已经开始逐渐成为本地区主导的安全模式.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外交政策取向.正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试冷战后东北亚多边安全的特点及东北亚安全合作问题上构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在当今世界经济向区域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中,东北亚各国对东北亚经济圈的动态以及该地区内发展各国之间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发展同南朝鲜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对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忠岐 《教学与研究》2007,105(9):50-57
与欧洲地区秩序不同,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具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推动亚太地区秩序变革的基本动力包括:美国主导地位的加强和联盟体系的演变;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区权力中心的崛起;主要大国关系的变迁;地区化的发展与多边安全制度的兴起;非传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与国际规范的改变.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联盟体系、由中国参与的多边安全制度、经东盟开创的规范共同体、民间层次的地区性复合相互依赖,作为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变革趋势的不同层面,一并构成多元变动中的亚太地区秩序.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走出安全困境的路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在经历了亚太金融危机之后更加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相反,由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抬头,以及美国的世界战略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对立,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秩序的混乱,东北亚地区安全架构面临重组的局面。构筑东北亚安全新秩序,加强各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有关各国的共同战略利益所在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冷战前,各国面临的主要是来自各方以军事威胁为主的传统安全;但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彰显,不断威胁着世界各国,给各国的发展增加了阻力。东北亚地区同样面临着日趋严重的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因此,明晰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东北亚非传统安全状况,分析其成因,以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因素对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朝核危机的当事国以及六方会谈的与会国,美国的参与将使东北亚地区安全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对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有很多制约,也有很多积极作用。在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的路径选择中,既要尊重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存在与合理利益,也要坚决维护本地区与中国自身的安全利益,使地区利益、中国利益与美国利益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四次日俄协约的形成及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俄两国在日俄战争后,迅速走上缓和协调的道路,先后缔结四次协约,形成了在中国东北、内外蒙、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局面。日俄协约体系对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加快了朝鲜亡国的进程,使外蒙古事实上从中国分离。日俄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举动,阻碍了美国对东北亚的资本扩张和势力介入,加剧了日美之间的矛盾,使东北亚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最后以日本在二战中彻底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8.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维系着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但后冷战时代的东北亚地区依然表现出地缘政治上强烈的不确定性,东北亚各国只有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安全合作,才能真正迎来繁荣与和平的东北亚时代。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与朝鲜间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主观意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国互相争夺的焦点,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工具。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朝鲜半岛在美国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制造地区紧张气氛以维持和加强日韩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同时将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纳入自己的地区战略和掌控之中,以维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可以说,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也因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肖晞 《教学与研究》2007,27(9):64-69
本文就有关东北亚安全合作前途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第一是考察了作为东北亚安全合作背景的亚洲的未来秩序,也就是冷战后的亚洲是冲突还是合作的问题;第二分析了我们是否有必要在东北亚构建安全合作机制,集中在是要东亚合作还是东北亚合作的问题;第三就未来东北亚合作的可能的路径选择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简单提出了未来路径选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