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清在服饰上的威权改制使得"满"渐渐影响"汉","汉"慢慢融合了"满",这种演变和融合起到了推进民族服饰发展之作用。满族服饰制对《红楼梦》中服饰的材料、纹样、色彩及服饰配件均有影响,红楼服饰既有汉民族的特点,又有满族的色彩,红楼服饰是清代的服饰政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服饰与园林,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当置身于其文化背景与审美观之下,却有着惊人的关联。它们像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将几千年的灿烂的文明向我们娓娓道来。纵观两者的发展史,能发现服饰与园林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审美观就是其中之一。从西方注重"形式"的审美精神来看西方服饰与园林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无论款型、材质,还是装饰图案及色彩都充分展现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民族互相影响下明显的复合型特点。通过与满族中装饰图案的题材、部位、手法、风格和色彩几方面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满族服饰中独特的图案装饰美,在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找到了很多的踪迹,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当中呈现出明显的满族服饰因子。  相似文献   

4.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5.
以苗族传统服饰的色彩语言为出发点,首先从"自由随意"、"对比强烈"、"巧妙调和"三个方面阐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特征;其次分析影响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因素;最后从"五色观"与"天人合一"两个方面重点论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中的哲学思想,进而向世人展示苗族传统服饰绚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对服饰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自觉,在《聊斋》中他表达了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容纳了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赋予了人物服饰色彩理智与观念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不同的颜色进行服饰搭配的和谐感与节奏感,彰显了他的审美准则与审美价值取向。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时尚审美观传达了丰富色彩背后的价值与意蕴,拓展了人们对色彩与美的视域。  相似文献   

7.
"什么"可以在语用上对对象进行否定,"什么"既可以强化否定的力度,使语气更强烈,色彩更鲜明,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情感或态度,还可以弱化否定的力度,使语气更加委婉、含蓄。"什么"的这种否定具有不同的等级,利用【获益】和【受损】这两个语义特征,可以区分"什么"的强式否定与弱式否定。  相似文献   

8.
苏磊鑫 《文教资料》2010,(10):47-48
本文从《红楼梦》服饰词语细节入手,试图从语言学角度辨析“撒花”、“洒花”的意义,为更好、更全面地研究《红楼梦》作出努力。本文研究难点在于由于古今差异.今人对过去的服饰物品详细情况知之甚少.很多制作工艺、服饰花纹图案已经不再流传,且很多类属、材质已经不再为今人所熟知,为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服装的流行也向多元化发展。为了适应现代服装风格的多样化,探讨不同服装风格演变的规律是必要的。以服装流行中的"英伦风"为代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英伦风"的概念为切入点,阐述早期和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初的"英伦风"服饰的特征及其历史演变过程,着重剖析"英伦风"服饰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情况,从而得出"英伦风"服饰风格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规律和创新方法,旨在为多元的时尚潮流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参照。  相似文献   

10.
曾慧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1-104,94
在历时三百年的盛行光景中,清代服饰以其独具的民族性特质和风格谱就出了我国服饰史发展的标志性历程。清代服饰是在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采借而塑造就出来的。因之对清代服饰尤其是冠服制度的考究就不得不溯源到满族服饰的脉络。满族服饰的发展诚然是清代服饰产生的源头。展示清入关前满族服饰的发展态势,无疑是找寻清代以及近代服饰变迁的渊源与逻辑。  相似文献   

11.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服饰革命,中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从此开始融合。本文分析了“胡服骑射”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对服装等级观念、形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维吾尔族服饰民俗文化中图案、色彩、工艺、禁忌、传说等的解读,可以发现寓含在其中最基本的生态语境,服饰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和艺术品不仅具有特殊地位,还具有生命的形式和内容。维吾尔人把对自然的独特理解通过服饰表现出来。为服饰注入了深层的精神生命。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尊重、敬畏产生了维吾尔族服饰民俗中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以“三言”、“二拍”中明确指明故事发生在明代的68篇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商人服饰、富家子弟服饰和女性服饰等方面探讨了明代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是一种在生态学和美学纬度下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存在论审美观。以生态美学主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为指导,对纳西族女性服饰从功能、色彩及演变上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展示纳西族女性服饰所传递的纳西民族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硬实力",也要注重服饰着装等方面"软实力"。职业教育中一些特殊专业的服饰着装要求,对其职业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方某些优秀职业者的着装技巧,助推了其辉煌的职业道路。职业者要穿出自己的服饰"软实力",就要了解服饰色彩关系,注意服饰色彩的搭配;根据其个人特点和专业要求,注意服装款式的搭配;还要注意时间、地点、目的这三个基本着装要素。  相似文献   

16.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丰富多彩,在服饰色彩方面,既重"正色"又重自然界的颜色,服饰图案与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生活记录及美好祝愿等密切相关,配饰则以大、多、光亮为美,体现"勇敢""富贵"等含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服饰繁复,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服饰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冠、冕两种头衣的源起和构成中,透视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制礼色彩,成为了地位身份名分的标志,成为了庄严高贵体面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8.
王玥 《华章》2011,(36)
从韩国传统服饰元素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紧密联系.通过韩国服饰中男女服饰式样、色彩与图案的分析.首先阐述了韩国传统服饰款式构成特点,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图案表现的文化意蕴.其次以现代服饰中的细节讲述韩国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分析比较了十八世纪中国清代服饰与西方罗可可风格服饰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流对当前服饰带来的影响,论述了这两种服饰在结构、纹饰、形制等方面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社会服饰经过原始图腾、商周"礼"制影响下的发展和完善,最终于在先秦儒道互补的哲学、美学思潮中,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的基本服饰风格,以直线裁剪、平面展开、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性语言,表现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