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清易代鼎革之际,世局变动,战乱频仍,士子多通过咏史诗来言志托怀。传统儒士朱彝尊也是借此来抒发感时忧国的历史情怀的。咏史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别具特色的诗类,历代学者多有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就朱彝尊咏史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期对清初诗坛大家朱彝尊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认。  相似文献   

2.
朱彝尊现存散曲59首,可分为两类:咏地方风情与叹世叹归。地方风情组曲以[北仙吕.一半儿]为主,多采取冷静客观态度,以清新浅近的语言,重在介绍该地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形胜,融地名、历史文化名人、出产、典故于一体,生动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物产、乡土民情。朱彝尊叹世叹归,一是因官场险恶、被同僚倾轧,二是故乡人的真情、故乡的美景与险恶的官场、同僚的暗算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在散曲中时时吟唱"归去来兮"。朱彝尊作曲力求醇雅,用词精工雅炼,音韵谐美婉转,词化倾向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朱彝尊在赴永嘉的途中路过处州。从他的纪行诗中,可看出此行的路线及在处州境内寻访过的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4.
朱彝尊是清初散曲大家,他把作词的方法带入散曲中,使散曲日益丧失了亢奋激越的风味,与诗词无大差别。其散曲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隐逸情怀,清新淡雅;深情绵邈,辞隐情浓;质朴自然,不加雕饰。  相似文献   

5.
朱彝尊一生游遍大江南北,交游无数,曹溶是朱彝尊众多交游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位。由于家世渊源、政治原因以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使得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长达三十年的交游中,曹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学创作上都给予朱彝尊巨大的帮助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清易代之间,社会动荡不安,国破家亡,促使诗词染上时代色彩。词在"缘情"的同时"言志"得以凸显,所以朱彝尊的诗词在题材内容上具有相通性。本文将从对明亡的慨叹、对爱情的吟唱以及对山川景物的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朱彝尊诗词相通性,并分析朱彝尊诗词相通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朱彝尊从一个反清复明的追随者演变为清朝盛世的歌颂者,显然与其高中康熙己未词科并入值南书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所标举的醇雅词学观,不仅成为浙西词派的旗帜,而且也与康熙所提倡的"清雅醇厚"的美学原则桴鼓相应,并与王士禛的"神韵"说共同承载了演绎康熙王朝盛世元音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8.
朱彝尊的《风怀二百韵》是古典爱情诗歌中的佳作,展现了他和妻妹冯寿常这段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情缘",诗中充满了悲情感伤色彩,具有难言之处及隐曲姿态的美学特质,且肯定了它在古代爱情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朱彝尊是浙西词开派宗主,清代词坛大家。他论词以醇雅为最高标准,醇雅是针对词的语言和风.格而言的。朱彝尊的经师身份、诗文理论,对这种词学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力求醇雅,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日前,朱彝尊手抄《长生殿》残本被偶然发现。手抄本与通行本之间除了对角色的称谓不同,有的出目无下场诗之外,两种版本的宾白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第二十四出《惊变》所用的曲牌不一样,曲词有很大的差别。在【南泣颜回】一支曲子之后,朱本是一支【黄龙滚】曲子,而徐本则是【北斗鹌鹑】。朱本多出了一段无意义的语气词组成的唱段,用以表现杨贵妃神志朦胧的醉意、娇态。如果能够将【黄龙滚】这段戏搬上昆曲舞台,无疑会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从抄本中,可以看出《长生殿》在舞台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朱彝尊《静志居琴趣》是自传性的爱情词卷,词集中八十三首爱情词都是围绕一人一事而写的,其人是端庄娴静、能诗善画的妻妹冯寿常,其事是竹垞与冯寿常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这种把自身的恋爱故事写入词中,继承了南宋姜夔、吴文英两位前辈私情入词的传统,但在姜、吴的基础上,朱彝尊对前代艳词又有所超越,一是从情感内涵上看,《静志居琴趣》八十三首词都是围绕着一人一事而展开的;二是从结构形式上看,《静志居琴趣》诸作堪称中国词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组联章词。  相似文献   

12.
朱彝尊是清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其早年创作唱和于江湖,康熙"博学鸿儒科"的征召给了朱彝尊出仕的机会。通过京师词坛的唱和,朱彝尊成功地把握住了朝廷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指向和期许,通过对"雅正"词风的倡扬,加之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朱彝尊成为清康熙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朱彝尊作为清初大儒,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诗文创作方面,他是与王士祯并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文创作和诗学思想备受研究者关注。朱彝尊自幼深受经学的陶养,然而,他的诗文理论、诗文创作与经学根基之间的密切关系尚无人论及。本文以朱彝尊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考察他的经学根基对他的诗文理论及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在明末清初,新旧鼎革之际,积极参加了抗清运动,他和顺治十八年的"通海案"中所涉及的反清复明人物交往密切,文章旨在细致描述朱彝尊和他们的交往情况,以揭示朱彝尊早期深刻的抗清意识,和由此对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清朝康熙时期文字狱盛行,部分清初士子为避时祸,纷纷采取“明哲保身”的修身哲学,朱彝尊即是其中之一。“明哲保身”本来是一种劝人导善,积极入世的修身方式,但在王朝更替、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人学者却将之转化为消极苟安的处世态度。“明哲保身”涵义的变迁可以折射出满清文化统制政策对于士子学人的治学倾向及意识形态转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彝尊作为一代大儒,十分重视道统体系;在古文领域,也有着鲜明的谱系思想。在经学和古文领域列出谱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朱彝尊的词学宗派观念,推动了浙西词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文人笔下,未嫁殉夫的烈女往往与未仕殉国的士人联系起来,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借烈女之事抒发己意。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收录了两首书写烈女事迹的诗歌,《宋烈女行》与《沈烈女诗》分别创作于作者游幕山西时期与北上应博学鸿词科途中。两首诗末尾"松柏心"与"马鬣封"这两个意象同为坚贞守节的象征,以"生"与"死"的区隔遥相呼应。在相似的"对烈女殉节进行道德褒扬"表层含义背后,两者隐含着作者自身于不同时期从"殉死不成"到"守节不能"的不同程度失节焦虑。  相似文献   

20.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金风亭长,晚称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家贫客游,南逾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芝罘,经瓯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