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台湾作家李昂的小说《杀夫》,中可看出《祝福》的影子,两部小说都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且借助书中人物的命运对当时罪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血有泪的控诉。纵观这两部小说,从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反映的反封建主题和关注女性命运两个方面,对其逐一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陈可 《现代语文》2010,(2):133-134
李昂的小说《杀夫》讲述了一个“杀夫”的主题,深刻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从肉体到精神上的摧残,主人公不堪凌辱而残杀其夫,表现了女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简·爱》与《白衣女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各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简·爱》里的简爱与疯女人伯莎以及《白衣女人》中的劳娜与安妮,也正由于这几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在一些叙事规律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两部小说在情节发展、意象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对意象的巧妙运用是《苔丝》和《觉醒》两部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使用了一些类似的自然意象,但由于不同的故事背景和作者视角,这些自然意象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点。选取鸟、太阳、花、季节这几项自然意象为例。分析比较这些自然意象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女性现。揭示这两部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不分国界的,许多国家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乏相通、相似之处。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通过以中国作家萧红的《小城三月》和韩国作家朱耀燮的《厢房客人和妈妈》为研究对象,比较两部小说的爱情悲剧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联系两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两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并带给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不分国界的,许多国家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乏相通、相似之处。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通过以中国作家萧红的《小城三月》和韩国作家朱耀燮的《厢房客人和妈妈》为研究对象,比较两部小说的爱情悲剧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联系两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两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并带给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7.
丁玲和梅娘是两位气质和风格迥异的女作家,她们在不同年代创作的女性小说《阿毛姑娘》和《鱼》却很相似,作家通过对底层妇女和知识女性的生活的审视与观照,表现对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生存价值的关注,揭示女性的生存本相。女性在精神上经历的觉醒、挣扎与困惑,说明了五四启蒙精神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和其在理性上的匮乏。  相似文献   

8.
"刺绣"和"做鞋"本是中国古代女子施展女性存在的独属女工之一,而在现当代作家的笔下它们褪去了本真的字面意义,具有了隐喻、象征的意味。在《绣枕》和《鞋》文本中,两位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绣枕和做鞋这两个实际事件,来隐喻女性对爱情的追寻,象征女性命运的渺茫。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来表达对女性情感世界的观照,同时也用不同的创作情感来解构女性爱情在理想世界的美好。  相似文献   

9.
《伤逝》与《微神》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虎 《天中学刊》2006,21(3):113-116
《伤逝》与《微神》分别是鲁迅和老舍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惟一所写的爱情题材的小说。不同的叙事策略、文本设置以及诗意写作体现出作家对文学、爱情与女性问题的微妙差异和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0.
霍桑小说《红字》中的海斯特和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是东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都是为爱情而勇于和强大的社会对抗的反叛女性,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作者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两位女性的命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黄芳的诗歌有明显的女性书写的特征,这种女性书写在其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在社会角色中突出家庭角色,在情感表达中突出女性气质,在写作技巧中突出女性的言说方式。可以说,女性书写是理解黄芳诗歌写作的一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2.
与经典爱情故事通过女性作为客体的地位和她的吸引力来描述她的性欲不同,方方的小说出现了一些能和阳具独尊相抗衡的女性形象。方方对男权社会贬抑女性的性内化的认同,使这些女性被丑化,同时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及其抗争也被漠视,但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青春时代置身底层的经历使方方仍向我们展露了部分真实。本文试图恢复这些张扬自身欲望的女子的真面目,为某些女性意识薄弱的文本提供一种抗拒性阅读,为方方的新写实小说开拓全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3.
运用身体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名作《孙行者,及其即兴曲》,通过展现各种人物的身体形象,汤亭亭有力地抨击美国白人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并塑造出身心自主的独立美国华裔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方方小说用凡俗化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细腻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凡俗世界。同时她又寓庄于谐地表现了人们面对苦难生活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背后的坚韧。文章以《风景》与《万箭穿心》为例,从修辞学、心理学角度解读方方小说里的"凡俗世界"。  相似文献   

15.
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在早年的生活中,时常缺失于主潮之外却又向往时代主流,拥有独特的人生方式和创作心态,而她在"新月派"时期的散文和诗歌写作无不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早年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为现代女性写作和现代女性成长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近三十年的湖北女作家区分为三代:第一代以池莉、方方为代表,是“关注日常”的一代,她们开拓性的意义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强调和发掘.第二代以王君、姚鄂梅、王芸等197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为主,是“发现问题”的一代,她们的创作表现了“铁肩担道义”的现实主义承担精神.第三代则主要是80后作家,她们是“逃离现实”的一代,其创作表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美学新质.  相似文献   

17.
在方方小说《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的女主角黄苏子身上,体现出了漠视、压抑所带来的人物心理怪异扭曲、病态爆发。她分裂自己的人格来对抗自己的病态,选择自我的放逐来作病态的释放。她企图在放逐中追求心理的短暂平衡,但这其实是在饮鸩止渴,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自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0世纪女性文学的误区入手,通过与男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作比较,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三位女作家描写乡村女性的作品。她们同时对当代底层妇女“苦难”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乡村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格、心灵及命运的嬗变。王安忆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层次,表现乡村女性对自我命运选择的自觉;方方从身体伦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乡村女性反抗的自觉;而迟子建则从审美伦理学的角度,提升底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底层妇女审美的自觉。由此论述这些作品对女性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芳的诗歌处理的是人与世界、人与回忆的关系,她以语言试图构建从柔弱走向强大内心的女性思维与生存方式。“慢”与“朦胧”的艺术手法巧妙地传达了女性思维中抗争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白薇是中国颓废主义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家之一.论文以白薇的坎坷人生经历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其颓废主义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过程.从白薇的第一部剧作<琳丽>开始,美与爱的主题就开始显现.到了<访雯>,白薇就达到了颓废主义创作的顶峰.<访雯>与意大利文学家加百列·邓南遮的<死城>有着众多相似之处.爱、死和美是两部剧作中共同关心的主题;宝玉跟晴雯的绵绵爱意与里奥纳多跟妹妹玛丽亚之间的爱情都属非比寻常的兄妹之恋;两部剧都注重了对场景和情节的刻画,反映出颓废主义的精神特征.但是,如果从女性解放的角度分析,白薇笔下晴雯的形象已经超越了邓南遮的玛丽亚;同时,宝玉的形象又为亚莱桑特罗这个人物所不及.总之,白薇<访雯>的创作源头很可能来自邓南遮的<死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超越,因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