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阳楼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它描写了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风云谲变、波澜壮阔的山光水色.颂扬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作者描写洞庭湖景色,精心选择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秋雨连绵的阴天图景,另一幅是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而这两种图景,也正暗合了观景之人的两种不同心境。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有名的散文。它以骈散相间、节奏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浩浩汤汤”的雄伟气势和“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又以真挚的情感抒写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多年来,这篇散文一直被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堪称初中文言文中的经典篇目。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文情并茂、经世不衰的散文佳作,现被收入北京市职工初中语文补课教材的下册。我们仅就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些新的探索。笔者认为,要想准确地把握住《岳阳楼记》的精神实质,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和动机是十分必要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是范仲淹青年时期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和岳阳楼吗?一些研究者在谈到《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文时,都要说上这样几句:作者范仲淹是看了滕子京派人送来的《洞庭秋晚图》,并综合概括了太湖等江南湖泊的景色写成此文的,他一生并未到过洞庭湖和岳阳楼。这些说法相沿已久,似成定论。就是李...  相似文献   

5.
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文章以短小的篇幅,记叙了岳阳楼的重修经过,描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变化万千的景象,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全文的中心思想,写出了作者自己高尚的思想和宏大的胸襟。全篇文章内容丰富,波澜起伏,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李建国 《学语文》2005,(1):16-16
《岳阳楼记》(简称《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抒发的忧国忧民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后人推崇。《醉翁亭记》(简称《醉》)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著名散文,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的主题表达了封建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恬淡闲适、随遇而安的思想。人教社的初中语文课本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我认为两篇散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一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声名益著,《岳阳楼记》又凭了岳阳楼而脍炙人口,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早已蜚声中外。可是,在《岳阳楼记》的研究和一些大、中学校的教学参考资料中,及至在某些公开发行的刊物上,不少同志深信不疑地说,范仲淹一生没有到过洞庭湖。并且,对范仲淹为什么能够在《岳阳楼记》里把洞庭湖写得这样逼真,作了种种不能令人信服的猜测。如湖南师院《语文教学》1978年第3期吴良俅同志的《岳阳楼小考及其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过这样几句话:“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所谓“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指滕子京给他写了一封《求记书》这份《求记书》叙述了作者请求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原因,和他对洞庭湖景色的高度赞赏。读一读《求记书》,对于我们阅读《岳阳接记》是有帮助的。为此,我们特从《隆庆岳州府志》中将《求记书》摘抄出来,作些注释,并译成现代汉语,与《岳阳楼记》注译同时在本刊发表。滕子京在给范仲淹写这封信时,还随书附上一本《洞庭秋晚图》以便范仲淹“涉毫之时,或有所助”。但是我们决不要以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搂记》便是看图作文。第一,范仲淹是吴县人,吴县临近太湖,而太湖与洞庭湖的景物有近似之处;第二,范仲淹幼年时期曾经寄寓于洞庭湖滨的安乡县,亲眼见过洞庭湖的阴晴晦明和四时景物的变化。《古今图书集成。聀方典》第一二二四卷中就写着:“安乡县,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县西。”第一二二五卷又有许宗鲁写的《范文正公读书台记》,对范仲淹“束发时依亲读书”于安乡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这就证明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是从实际生活体验中写成的。《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只不过在他,“涉毫之际,或有所助”罢了。  相似文献   

9.
张晓岚 《考试周刊》2011,(79):18-18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散文名篇。全文仅455字,但内容博大,哲理精深,语言铿锵,不愧为千古绝唱。一、超卓的立意屈原愤世嫉俗而投汨罗江,可谓悲壮;陶潜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而退隐田园,可谓悠闲。然而,他们都将自己的有用之躯无端地废弃了。这于国何益,于民何利?可悲可叹之极。一篇《岳阳楼记》,道出了范仲淹的伟大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思想,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景,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情怀。那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将洞庭景象的变化描摹得维妙维肖,使丰富的审美价值蕴含其中,人们阅读后会有多方面的审美感受,因而历代为人所传诵。《岳阳楼记》有五美:  相似文献   

11.
正《岳阳楼记》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九百多年来一直被后人传诵。这篇仅有三百多字的散文,为何受到后人的推崇?笔者认为,不仅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还有其言简意赅、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笔者就《岳阳楼记》的景物描写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文字简单,意境宏大文章的二、三、四段集中写景,虽然只有160多字,描写了3幅景象——洞庭湖雄伟的景象、淫雨霏霏的秋景和风  相似文献   

12.
九百多年前北宋的大文豪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当代大作家汪曾祺先生登临岳阳楼之后,也写下一篇《岳阳楼记》。前者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而后者则作为相关文章被多种教学资料选入。拜读汪先生的《岳阳楼记》,有一句话定格在眼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它描写了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面风云谲变、波澜壮阔的山光水色,颂扬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但后文的抒情并非是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借景生情,中间又缺乏必要的过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百代绝唱。但在论及《岳阳楼记》的诸论中至今却有一种看法,认为范仲淹并没有到过洞庭湖。范公是凭对太湖的观感,和滕子京函请范公作记时附的一幅《洞庭湖晚秋图》而描摹出巴陵胜状的。读范公的《过庭录》等有关历史资料考证,笔者对这一观点,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岳阳楼二辨     
《岳阳楼记》因名诗名文而出名,又因那些名诗名文引发争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二:一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之前是否到过洞庭湖;二是洞庭湖是否属云梦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贬放邓州。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抒发了自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散文名篇。然而,如何使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本文认为,介绍下面三方面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人的洞庭     
从未去过洞庭湖。最早让我记得洞庭湖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那脍炙人口的描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相似文献   

19.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名篇佳构。本文主要从两篇作品来考察范仲淹和欧阳修二人的人格和个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印证“文如其人”这一著名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篇末有这么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教版初中第五册的教科书(2004年6月印刷)第六单元中是这样注释“吾谁与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