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试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的分析中探索陶诗独特艺术风格的本质内涵。陶诗在平淡质朴之中流露的贞刚不群之气正是诗人任性自然不同流俗的品格的真实显现。  相似文献   

2.
丑石《丑石》并无华丽的词藻、奇巧的结构,但细细品味,却可以通过质朴的文字悟出一番美的哲理。如果说丑石是“以丑为美”的,那么《丑石》也表现出一种于平淡中见深意的隽永的风格、稚拙的美。试按下面要求完成自学:一、有些动词很平常,但是经过作者  相似文献   

3.
对苏轼和陶诗,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本文认为,苏轼的和陶诗是在他晚年创作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时完成的,故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具体说来,由于苏轼的和陶诗是为了“陶写伊郁”,故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抒写了自我的个性形象。又由于他崇尚陶渊明的为人和诗风,并“欲以晚节师范万一”,故“豪华落尽见真淳”便是苏轼和陶诗的艺术特点,但,于真淳的感情和平淡的风格中见诗人的豪逸气质。  相似文献   

4.
钱惠梅 《文教资料》2007,(26):11-12
陶渊明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师祖。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歌描写田园风光,歌咏劳动生活,诗风平淡中见深情,质朴中蕴含着韵味。  相似文献   

6.
读《高堂在上》,平淡质朴的文字里流泻了对于老母亲刻骨铭心的爱,读来撼人心扉。作者对于老母的拳拳挚爱及难报三春晖的感伤咏叹,作者对于无私母爱的讴歌,浓烈而深沉。作者把这种浓重的情感加以沉淀、浓缩、力避浮华渲染,用散淡而稳静的文笔娓娓道来:文字因平淡质朴愈是深切感人,主题因迂曲蕴藉而愈见厚重深刻。文章惟造平淡难;淡中见深、淡中见情、淡中见巧,更是文章难以企及的境界。《高堂在上》恰是以淡制静而隽永耐读。  相似文献   

7.
一、陶渊明诗词风格中的审美意义 陶渊明的思想继承、诗歌的描写对象、个人的喜好以及人格志向使得他创作的诗歌带有了一种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风格。陶渊明的诗歌开辟了田园诗的新风,从此田园诗大量盛行,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更是模仿陶诗不可多得的佳作。陶渊明的诗歌多描写平淡的日常生活,然而历代文人却多是不屑于谈生活、谈农事的,特别是在讲究文章词藻华丽的晋代,陶渊明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诗风实是一大另类,然而他的诗却能在平淡处见神奇,于朴素中见绮丽,将日常生活诗意化确是陶渊明的一大开创,亦是陶诗的审美意义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钟嵘的《诗品》仅将陶渊明定为中品,其品语虽然有一些小小的偏见,但也可以从中看出陶诗深受应璩及左思的影响,具有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诗歌的现实意义;语言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其诗作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将情景事理有机地融合;体现了他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高尚品质,使他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一幅情韵天成的田园乡村画卷 ,其风格平淡清新自然 ,而其风格的形成又是诗人艺术匠心独运的结果。本文从题材选择、白描手法运用、朴素清新的诗歌语言、情景理交融境界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陶诗的平淡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修墙》语言质朴,风格清新,寓哲理于小事,平淡中见深刻。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田园生活。田园诗是他的独创,其诗歌风格呈现出与其他诗歌迥然不同的平淡之美,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陶诗的内容多为自己亲身经历和感觉。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均为人们所熟知习见。这些人生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本身就使读者感  相似文献   

12.
申东城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76-80,118
时代基础的差别,形成陶与王田园诗风的差异;陶诗写躬耕生活感受和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王诗站在庄园主立场上,为寻求闲逸萧散情趣和静谧恬淡心境;陶诗真实写隐后穷困和农村荒凉萧败。王诗曲折隐晦反映农民生活贫困和社会黑暗;陶诗歌颂劳动,乐在田园。王诗描写大自然和农村静美及所生情趣,乐在山林;社会理想不同。艺术特色:陶诗主情。王诗主景;陶诗真率、淡美、平淡有味。王诗丰润、有生趣、诗情画意;陶诗恬淡中有旨趣。王诗澄澹,形神兼备,自我形象与外景完美融合;陶诗语言朴质、平淡、自然.为“田家语” 。王诗语言清秀精工、洗炼、朴素中润泽华采。  相似文献   

13.
陶诗艺术上的独特之处:第一是诗人的形象的再现。诗人自己的形象经常跃然纸上。第二是陶诗重在写“意”。这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空灵的意境。第三是语言平淡自然。陶渊明的诗篇,出语平淡而又有深意,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拙见,对以往所总结的陶诗的思想艺术及风格进行直白反思,提出:陶渊明田园山水诗是“悠然平淡”与“猛志常在”的悖反高度统一;陶诗的风格并非表面所现的“人生似幻化”,而是潜流着平静中的愤懑、平淡下的压抑和寂寞———平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抗争,归田并非“归顺”。  相似文献   

15.
<诗品>评陶诗"其源出于应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与时局相关;诗风质朴,语言浅显;部分诗作喜好用典.陶诗风格多样,质直与风华清靡并存,以简洁明净的文体、含蓄委婉的语言,抒发真率古朴的胸臆.陶诗与六朝主流诗风相距较远,不被重视也是形势使然.<诗品>置陶渊明于中品,并无刻意贬低之意.  相似文献   

16.
平淡自然乃是我国文艺审美的主流,苏轼受先贤尤其是受司空图的启发,结合他的创作体会,提出了“味外之味”的审美追求,并在文艺创作中加以运用,创作了具有“味外之味”的新文体和陶诗。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散文在质朴平淡的文风背后蕴藏着一种精美的艺术力量,即所谓的"于平淡中见神奇",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一种真正的大巧若拙的体现,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作品在平实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背影》中四写背影、四次话别、四次"看"父、四次落泪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散文在质朴平淡的文风背后蕴藏着一种精美的艺术力量,即所谓的“于平淡中见神奇”,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一种真正的大巧若拙的体现,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作品在平实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背影》中四写背影、四次话别、四次“看”父、四次落泪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