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借助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以理解、记录、阐释与表达苗民族审美及文化信息,对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区域文化进行理性反思,在细腻的笔触和浪漫的情怀中充满了强烈的历史理性和社会理性,其创作具有较为鲜明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从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审视龙宁英的文学创作,在肯定其文学创作的审美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灵韵"是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等特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阐释这一概念,它具有神话信仰渊源与文学的仪式功能、自然人化的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的文学体验、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传统与对话性叙事等人类学维度。本雅明灵韵理论凸显了文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关联性,能为传统文艺作品的"袪魅"走向数码时代文艺作品的"复魅"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笔记》包括马克思晚年时期所作的五本笔记,该笔记是马克思本人对于"某些著作的细心摘录、评注、删节、改造和补充",蕴含的信息量丰富,在马克思思想整体中的地位极为重要,这一笔记在国内的出版也掀起了众多学者对该笔记研究的热潮。基于此,对学界二十余年来有关《人类学笔记》研究所形成的观点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是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有着独立思考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建构了独特的诗学理论。本文结合其创作实践,从文学本体、叙事策略、审美价值和审美形态等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化诗学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发展着.我们研究着的专业--文学理论--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在同被视为现代哲学人类学创立者的马克斯·舍勒的思想的对照中,可以说马克思的人学才是现代哲学人学的最早形态。类观念、实践性、生成性和生态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即实践人类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基础向这种人类学的回归,不仅更切近文艺的人学本性,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其文艺学之间的整体性对应,并将带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学理的深刻调整。  相似文献   

7.
国际诗学关系研究是比较诗学的第一领域。比较诗学需置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它不是不同国别诗学的相互比较。基于"理论旅行"思想的诗学关系的历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事实的实证研究,也要充分运用其他理论资源,考察国际诗学关系史所包含的各种理论问题,做到历史考察与理论讨论相互结合。同时,影响和接受研究需从单一视域扩展到多重视域,使得研究对象多样性的"来世生命"更丰满;对多种文化的影响和接受研究进行再比较、再综合,也可以加深对"理论旅行"内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正”,故世称“李正”、“李西涯”、“李长沙”。李东阳是明代前中期坛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他的诗论观点集中在《怀麓堂诗话》及为友人所作的诗集序言当中。本拟从体批评、诗学风格与诗学取向三个方面来探讨李东阳诗学理论的主要成就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人类化石及现生灵长类的分析与研究,探索人类的起源,其目的是了解人类是如何、何时、为什么会成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动物;第二,研究人类不同体质特征形成与分布的规律;第三,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等方面;第四,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体质人类学学科的阐释,并对当代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学诗歌回归原始、彰显自然、蕴含“他文化”理念、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共生、“反话语”等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揭示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同时,亦可深入理解创作者和诗歌对读者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为挖掘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治疗工具的潜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化诗学在中国以“史互通”为历史依据,具有深厚的历史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80年代“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存方式构成化诗学的化语境,“汉语表述”的承续性传统是化诗学实践活动的起点,中国诗学批评史奠定了化诗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化诗学,于世界之交崛起于美国,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属于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交叉性学科。中国引进“化诗学”以后,其化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之差异,其概念内涵与外延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化诗学之崛起,是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一个重大的社会化现象,代表着世界人社会科学领域中前沿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学的化诗学研究,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的学术基点来构建辉煌的化诗学大厦。其研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相似文献   

13.
刘毓盘作为一位民国时期的教授词人,他既擅长词创作,有词集《噙椒集》流传至今;又长期从事词学研究,其撰写的《词史》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词史专著。同时,他又在大学讲授词史与词学课程,对推动大学词学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刘毓盘对词籍的辑录也十分用力,曾辑录《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在对词体的认识上,刘毓盘更多的是受清代常州词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虹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02-105
本文试图以一种历史整体性的视域,分别从“进”、“出”、“进”三种形态,考察近现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状况,反思这一接受的过程以及所带来的变化,探讨中国诗学未来发展所要面对两大问题,从而寻求中国诗学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说”在中国古典诗学中一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概述历代诗论家从不同角度研究“自然说”的状况,指出:中国古代的诗论家都十分重视自然的问题,认为自然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主要风格特征,但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其间也有一个技巧锤炼的过程,自然和技巧并不相矛盾,许多优秀诗人、诗论家也看到了并重视技巧与自然天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印味论诗学特色鲜明.本文对其成因、源流、派别、影响及趋势,首次作出简明、深入的研究.这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印诗学,进而观照西方诗学,对中西印诗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话“传诗”功能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话作为一个大的坐标体系,包括了众多诗人诗作的小坐标,在长期的诗歌传播中,许多诗人诗作的坐标或研究或浮,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考察其变化轨迹,有助于把握诗人诗作地位及时代审美风尚,诗歌误读,自古就有,诗话的纠正误读,帮助阅读鉴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诗话对于诗歌艺术化具有“蓄水池”、“发酵池”、“放大器”三种效应,在累积和增殖中,诗歌得以发展并形成传统。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诗学向性别诗学的转变是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女性的主体、身份及身体与权利的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它们对从女性主义诗学向性别诗学转变的方向起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女性的主体、身份及身体与权利的问题未解决之前,性别诗学的建立也只能是另一种性别不平等对话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