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具体到绘画艺术,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从创作动机的发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到绘画作品的完成、意境的生成等.绘画是画家个体审美体验的转换状态,其视觉形象所表达的是源自画家心灵的个体体验.正因为艺术独特的审美体验,才使艺术成为一种个体创造的必然存在,才使艺术作品中隐含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蒋萌  王奎 《广西教育》2014,(1):20-21
绘画作品的内在气势与力量、外在节奏与韵律之美主要体现在其艺术情感上。这里所指的艺术情感是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绘画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画家视为绘画创作及绘画作品的灵魂。西方美学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也有人说,艺术就是情感。因此,艺术情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具有统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情感表达的需求构成了绘画创作的动力;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了绘画创作的核心;第三,艺术情感是绘画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第四,艺术情感引领着画家走向艺术的巅峰。由此,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其艺术情感又具体表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绘画创作中的主观思想是画家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和思维形式,是画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自始至终伴随着的精神活动,通过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理想、趣味等内在本质。因而绘画创作不单是技术技巧之事,更重要的是一种很强的艺术思维活动和心理动势。这种思维活动被绘画艺术作为精神产物所创作,其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而言,绘画创作思维是在主观思想的牵动下形成感知、投情、心象、想象、直觉、灵感等重要环节,最终创造出一幅崭新的视觉图像,以体现画家思维主体的审美和艺术境界能力直接影响绘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绘画作品创新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绘画作品是否具有审美内涵,关键在于创作过程中对创新的把握。创新不是突发奇想的简单思雏创造过程,作品创新与创作心态、创作个体的自由意识、传统绘画、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四个方面有很深的联系,四个方面对绘画作品的质量好坏也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详尽分析北宋中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认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涉及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是对于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审美心境、创作态度、山水画取材,以及笔墨运用等问题的提出与阐述.指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画家的个性化绘画语言决定着画家的艺术生命,画家的个性是画家个性化绘画语言形成的直接原因。个性和个性化绘画语言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个性化绘画语言既包含了画家先天所有的气质特征,又包括了画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生命体验,是画家个人的、独特的、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画家只有充分运用个性化绘画语言,其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有情感参与的绘画作品才是真正的儿童画。在小学绘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有感而画。教师可从几方面入手:名作赏析,创作情感的体验与激发;情境创设,创作情感的生成与参与;思维创意,创作情感的表现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品有多重表述方式,即便是面对同样的现实,由于画家的认识体验和思考不同,画中的艺术形象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述方式。象征就作为绘画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述方式,旨在以物状情,以形象表达思想,可以更深刻、更有力、更艺术地表现画家的创作意图,即运用形象语言来表达作品思想内涵的一种方式。分析象征在中西方绘画中的运用,认为西方绘画中的象征偏重于简单、直接和裸露,而中国绘画中的象征则偏重于曲折、委婉。通过绘画构图、色彩中的象征运用与分析,认为构图不仅是画家的艺术创造,更是受画面内容的支配,色彩在绘画中则有着强烈的暗示力量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9.
约翰·科林的作品在世界各大美术馆都有展出和收藏,是美国最畅销的画家之一。了解画家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和创作经历,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其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思想和观念。  相似文献   

10.
幼儿对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是一种莆要体验.当不喜欢某此绘面作品时,幼儿就很难产生审美兴趣,欣赏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幼儿的审美体验也就难以增强.如何基于幼儿的体验,选掸绘画欣赏作品,促使幼儿在欣赏中获得刨造性体验和开放性体验,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虚静 ”论与绘画精品谈的是画家的心境与绘画精品的关系极为密切,画家空旷澄澈的心境是产生绘画精品的前提,画家在内心上只有排除主客观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倾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才有可能产生绘画精品。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不仅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艺术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反映在绘画上,画家创作热情高涨,作品规模宏大,气象万千,是中国绘画史上辉煌夺目的一页。但是唐代绘画传世作品极少,甚至可靠的摹本也不多。以杜甫的题画诗为着眼点,分析唐代几位画家的创作概貌和他们的部分经历、思想。对于了解盛唐时期的绘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创作的形式和手法越来越多种多样,采取的绘画工具与材料也愈来愈广泛。在美术界,视绘画创作为至高无上的艺术品,而将工艺装饰看作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手工艺品的传统观点已被打破。许多画家把工艺装饰手法运用到绘画创作上,让工艺装饰的形式美充实和丰富绘画作品,使作品明显带有装饰性和工艺技法性,以一种全新的格局出现在画展中,为美术作品的形式与手法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4.
画家文章是文章类型中很独特的一类,由于画家的独特身份,由于他们对审美的独特追求,使得画家文章呈现了与一般文章不同的审美风格。范增和吴冠中都是当代画坛的佼佼者,他们的文章也都融入了他们对绘画的体验,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5.
绘画与情感     
绘画从产生开始便伴随着情感,是绘画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只有丰富高尚的情感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绘画作品,同时丰富的情感经历又决定着画家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6.
皎然在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绘画创作的"造境"说。要求画家既要做到"得意忘象",在绘画创作中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创造出形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同时又要做到"神遇",即通过对物象的直观体验,达到对观照对象的内在生命与深层意蕴的领悟。他的"感神""合神"论,指出了杰出画家成功的奥秘之一,是能与审美对象的精神相感通,并在运笔用墨上达到神化之境。他还提出了"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即绘画的上乘之作,具有移人的情志的审美作用。在书法创作上,则提出"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即在书法创作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审美体验具有个体性,具体表现在审美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审美体验也具有超个体性的一面:首先表现在审美体验要求别人分享;其次表现在审美体验具有交流功能。审美体验是个体体验与群体体验的综合体。审美体验不是单纯的个人好恶,它接近普遍的价值领域。正因为审美体验具有超个体性,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超越自身之外。  相似文献   

18.
"留白"是中国古典绘画术语,在古代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往往会在画卷中留出大面积的空白,以渲染意境、激活读者想象、提升画卷的艺术审美价值。将这一艺术手法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且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小学语文老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将"留白艺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 ,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创作者赋予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 ,而接受者则实现这种功能 ,使文学作品获得真正的生命。因而 ,文学鉴赏是鉴赏者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审美再创造和心灵再创造 ,其深层的本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直接观照 ,是对人类生命主体的深刻体验。正是这种对生命的体验与不懈的追求 ,才使鉴赏者产生深沉博大的审美快乐而走向审美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论“即兴”情感在水彩画创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画家来说,不管是在写生还是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情感的表达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会影响创作时的感观意识,进而会影响整个绘画风格。因此,在绘画创作中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的重要性。文章将情感"即兴"的融入到水彩画创作中,而不仅仅是娴熟的运用技法,通过"即兴"情感的注入使作品更赋有灵动之气,进而提升水彩画作品的艺术性。但这种"即兴"情感的表达不是漫无目的的,是受到一些困素的影响和制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