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自从 1 982年 6月 1 0日至 1 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2 0年来祖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 艹凡 子教授所指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 ,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 ,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 ,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文化的二元出发,形成和谐相生的"第三元"文化格局,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考察这一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维.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深层次上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海外华文作家"新老"交接中的世代沟通,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引起的海外华文文学格局的深层次调整,汉语在文化流徙传播中的丰富发展,都反映出海外华文文学超越东、西二元而指向"第三元"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近代以来台湾、香港特殊的历史遭际,中国文学中大概不会产生以区域命名的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如果不是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海外华文文学大概不会如此汹涌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历史和现实的共同作用,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学领域: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刘俊)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专门的研究机构遍布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化存在密切关系.因特网为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与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比过去多的机会,并促进了海内外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网络华文文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与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科技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 ,起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倡导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是广东、福建两地的学者。经过 2 0年的研究以及“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产生 ,大陆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观念———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也就是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学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整个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产生了丰富成果 ,在研究观念、方法、理论体系诸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季进:我们还是从你倡导的“华语文学”的概念说起吧。大陆学界习惯上把大陆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截然划分.很少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而你的研究则涵括了两岸四地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把大陆、台湾、香港、大马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视为一个汉语写作的有机整体。对你而言,“华语文学”不仅越过了空间与国界.更整合了所有以中文叙事构成的意义空间.既有历时性的上下文关系,又构成了平行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代台湾作家对疾病的隐喻进行剥离,祛除附在疾病身上的恐惧与道德判断,使人们能以理智、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疾病,直到最后战胜疾病。由此,回顾了台湾历史上中、西医的冲突,以及文学作品中,西医对中医神秘性的"袪魅"和中医反过来对西医形成的"霸权""迷信"的"袪魅"。在这过程里,文学承担了部分反思西医治疗局限性的任务。此外,医生题材创作以富有人文主义关怀为重要特点,对疾病及隐喻有着反思作用。然而医疗文学还存在如何去突破现有成规及进行跨学科建构等问题,期待其可以深入台湾的历史、文化深处。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目前我国文论界占主导地位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理论,对这种理论,当前学术界展开了一场比较大的论争,人们提出了各种很有见地的观点。这场论争既推动了学术界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反思,又促进了当前学术界对文学理论当代发展的思考。因此,梳理这场论争中发现的问题,发扬学术界的真知灼见,对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去研究,是一种艰难的整合,除《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少数几种论著较令人满意外,有份量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还是太少,今后如要编写新的文学史,寻求突破性的进展,仍必须把更新文学史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此外,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应倡导扎实,严谨的学风,强调学术论著撰写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状况,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精神感受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这些研究涉及对伪满洲国文学整体的把握,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分析,以及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伪满洲文学研究在当前的突破值得关注,这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出现了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在现代台湾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乡土文学”,有着五四文学的优良传统。“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海峡两岸文学合流,开辟了无比广阔的道路。合流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中国当代石油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当代石油文学研究真正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微观探讨,30年来的中国石油文学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缺陷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近三十年,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教学与研究者积极关注、参与了比较文学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研究。正是在文学性、跨越性、自成体系性等方面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有了必然的联姻。而且在这样的学理认识基础上,四川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界一些专家学者作出过深入地探讨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和《灵与灵的对话》,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必定会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或许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乃是在晚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止步之处向前推进。比起梁氏提倡的“俗语文学”,胡适提出的“文学工具的革命”对旧文学的破坏更彻底,因其从根本上颠覆了文白高下的传统价值认定,“白话”因此与“国语”划上了等号。梁氏高度肯定宋代以后的俗语文学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但其俗语文学进化史观仅仅成为一种设想,未能充分展开论述。胡适则认为,“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此说对后来的文学史书写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塑造和奠定了现有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9.
就台湾文学生态而言,无论是政治选情的一波三折,还是商业化、大众消费、资讯科技引来的声画网络,都使文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文学与政治、社会、经济生态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学派别的形成及其地域分布、文学报刊的繁荣与衰亡、台湾选战间接给文学造成的污染、文学会议主题的演变、两岸文学的互动,等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