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业运作创新模式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作为一种传统平面媒介,一直走在多形态传媒市场竞争的前列。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报业率先从传媒市场兴起,成长为一支市场性较好的传媒产业。在报业市场竞争的前沿城市——成都,某都市报于1995年创刊,其所策划的一个个开创性的报业运行模式,如“敲门发行”、“特别报道”、“街坊”等等,迅速使该报成为中国报业市场异军突起的“黑马”,打破了原晚报一报独大的市场格局。该报的成功运作,诱使后来者对其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与此同时,该报运作创新模式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  相似文献   

2.
江南都市报近年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其原因就在于该报实事求是,建立了符合江西报业发展实际的办报思路:在发展战略上,坚持走区域市场“小而优”、细分市场“大而强”的报业发展之路;在新闻报道上,追求自身独特的品性,注重独家的策划和独家的新闻包装,同时想方设法既让正面报道出新出彩,又用建设性的观点处理负面报道。江南都市报的经验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务实和创新的统一,发展才能有新思路,事业才能有新跨越。  相似文献   

3.
李芳 《新闻前哨》2023,(22):4-7
华西都市报作为我国第一张都市报,不仅在四川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引领着全国都市报的发展,在我国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创办得益于政策的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的变迁与地方性特色文化的哺育。创办28年来,华西都市报虽一直是报业模范,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仅遭遇同行竞争,也受过互联网“摧残”。面对冲击,该报坚持守正与创新,为自身探索新出路。本文通过对该报发展演变脉络进行探析,以期为纸媒的转型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都市报兴起,随着报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报成为我国报业中发展最快,广告占有份额最大,市场拓展最迅速,与读者最贴近的一类报纸群体,而新闻娱乐化也已经俨然成为都市报在媒体竞争中争取受众、获得经济效益的一大法宝,那么,如何来界定新闻娱乐化,都市报新闻娱乐化与其它大众传媒新闻娱乐化有何不同表现,其社会影响又如何看待,本文就这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中期都市报异军突起,以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在报业市场上脱颖而出。都市报以市民为读对象,以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为主打品牌,创造了报业发展史的奇迹。同时,在新闻实践领域,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小报”作风导致的新闻报道浅显而缺乏深度,平实而缺乏权威,通俗而缺乏品位等弊病日益突出。不可否认,时政新闻仍是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薄弱环节。因此,提升都市报的品位,打造主流媒体是新时期都市报的追求目标,加强时政新闻报道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2011年1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由该报记者曾革楠撰写的《肩负社会责任引领主流舆论——〈楚天都市报〉探索主流化转型纪实》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向全国新闻界推介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的成功经验。 该报配发的评论称,"《楚天都市报》一系列主流化转型的实践,让党和政府关注,让同行瞩目,让读者叫好,为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转型提供了范本。"并指出"《楚天都市报》的转型并非回归传统‘主流报纸',也不是单纯地吸引受众眼球,而是转向打造报纸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这一办报理念,对于提升报业竞争力,加快中国报业产业化进程,乃至整个媒介市场的完善和提升,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夏胜 《新闻窗》2007,(1):62-63
都市报自创建以来,以市民为读者对象,以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为主打品牌,在报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创造了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都市类报纸大都以刊登社会新闻为主(即使要登时政新闻,也会把它移到内页)的这种做法,使得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小报”作风而导致的新闻报道浅显  相似文献   

8.
徐怀明 《传媒》2015,(5):32-33
《淮河晨刊》是蚌埠报业传媒集团所属的一份都市报,该报以“蚌埠人的都市报”自我定位.其前身是创办于1993年的《珠城周末》,当时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珠城周末》以丰富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较大的信息量和休闲阅读风格,一纸风靡蚌埠,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至今还有许多读者在淡及《珠城周末》时仍津津乐道.2003年,为适应报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创办《淮河晨刊》,一路走来,至今已十余年.  相似文献   

9.
南方都市报携手光明日报创办新京报,该报在北京报业市场上激起的硝烟还未散尽,又有一家外地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进入北京。不过,北京各大报业的老总们这次大可放宽心,因为大众报业集团进京不是来办报,而是来开酒店的。据悉,该集团在成功地经营了四星级的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全国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地的日报、都市报除了做大做强本地新闻、社会新闻,纷纷把眼光瞄上了国际新闻。原因很简单:国际新闻热点问题多,而且图片好看,冲击力强,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购买欲。以广州报业市场为例,《南方都市报》和《信息时报》分别在周日推  相似文献   

11.
当代都市报伪主流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鲍海波 《新闻记者》2003,(10):16-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兴起,中国报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来,都市报以其彻底的平民化、市场化姿态,在媒介市场上气势逼人,成为报业新锐。红红火火的“都市报现象”之后,人们对都市报的认识开始趋于冷静,都市报在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办报方针所导致的“小报”作风往往为世人  相似文献   

12.
楚汉 《传媒》2000,(3):13-14
面对空前激烈的报业竞争,《楚天都市报》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好势头。该报报道上不断进步,走向成熟,报纸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主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继日报、晚报之后,都市报作为一个新型报业品牌很快崛起于中国报坛,并以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全新的办报理念,影响、推动中国报业改革进程。都市报创造了以市场为生存背景的报业竞争模式,直接撬动中国报业传统格局的大变迁——最终形成日报、晚报、都市报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和百姓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新闻不但在传统的专业财经报纸和综合型日报中常见,在都市报和晚报中,经济新闻也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许多都市类报纸都开设了专门的经济新闻版面。作为地市级晚报的《秦皇岛晚报》,也顺应报业发展的潮流,在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后,适时推出了专门刊载经济新闻的经济生活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报业的繁荣,社会新闻以其贴近性、可读性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包括机关报在内的新闻媒体的殿堂。新近10年间崛起的都市报,在社会新闻方面以观点新锐、反应快捷、信息密集等特色,狂飙突进式地抢滩市场。都市报的新闻立报,几乎就是“社会新闻立报”。迄今为止,社会新闻依旧是  相似文献   

16.
何毅 《东南传播》2012,(9):177-179
在新世纪的媒体发展中,全球化和"媒介融合"日趋严重,因此传统报业发展备受关注,其中都市报又该如何寻求生存发展。所以本文以《重庆晨报》为例,调查最近几年该报的内容出版情况,以探寻未来都市报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陈国权:都市报很难有财政方面的支持。都市报靠什么?还是得靠市场。正如都市报创生的时候一样,都得靠市场;曾经,都市报是整个报业经营的主力军,都市报的繁荣带动报业繁荣了整整20年;曾经,都市报也是舆论的重要阵地之一;曾经,都市报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报种。但从去年开始,都市报遭遇了“断崖式”下滑,说报业的“断崖式”下滑,主要是指都市报“断崖式”下滑。从某种意义上说,报业的危机,更主要的是都市报的危机。报业转型,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都市报转型。  相似文献   

18.
陈泥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72-173
党报与都市报是当今我国报业市场两大类型的报纸,占据我国报业市场的绝大多数资源,党报的诞生较都市报更早.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市报诞生不过数十年,却给中国报业市场带来了比党报更为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分析都市报、晚报的特点及其对类报纸的影响,根据一年来对《大家报》的追踪调查,论述了该报以新闻为重、以策划为重、以市场为重的办报思路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何宁 《新闻实践》2003,(2):37-38
今年7月20日,北京晨报将迎来创办五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张在北京报业竞争中一直受各方关注的都市报,经过不断的创新、探索和调整,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02年度,北京晨报进一步巩固了与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的"三足鼎立"之势,发行突破日均40万份,广告经营额达3.6亿元.当初投资仅1000万元人民币的北京晨报,成为全国报业市场上投入产出比的成功"案例".所有这一切的取得,离不开准确的且始终坚持的都市报定位和思路,即主打都市新闻,主打早报市场;主抢现场新闻,主抢动力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