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两个独立性是充分条件关系最重要的逻辑性质,是人类之所以能从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逻辑依据。逻辑有效充分条件关系中的逻辑的两个独立性源自经验的充分条件关系,又回过头来为经验科学服务。数理逻辑中的实质蕴涵不是充分条件关系的科学抽象,从而产生蕴涵怪论。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蕴涵怪论最终将被消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充分条件关系的形式化即充分条件式A→B以及塔尔斯基形式语句真的定义为基础,建立了命题逻辑充分条件推理系统Ps和NPs。它们有可靠性定理:Г,AB当且仅当ГA→B其中A→B是Г充分条件式。直观的反证法和归谬法不是充分条件推理。在NPs中它们被矛盾证法即矛盾吸收律A,A→A/A或AA→A/A所代替。NPs是容许逻辑矛盾的,但受矛盾吸收律的制约。充分条件式A→(A→B)是Ps的定理但不具重言式意义;数的次序理论可按NPs逻辑建立起来。x=y被定义为x<y且y<x。以此代替“同一关系”的循环式定义即莱布尼兹定律。逻辑矛盾是数学理论不可缺少的基石。NPs逻辑还可以证实S.M.ULAM的猜想:“确实有些命题的不可判定性也可能是不可判定的。这会引起哲学上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充分条件关系刻划清楚后便是制约关系,事实上具有"两个独立性"。离散数学正统数理逻辑不研究真正的充分条件关系。二值函数实质蕴涵事实上具有与"两个独立性"相对立的"两个依赖性",从而并非真正的充分条件关系的"逻辑抽象"。即使在正统数理逻辑中作为逻辑工具使用的"若,则"乃是事实上具有"两个独立性"的制约,而并非为其所研究的实质蕴涵。希望进行立足原文原意的纯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4.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充分而必要条件”的关系,即有A必有B,有B必有A;有的是“充分条件”的关系,即有A必有B,但有B未必有A,或者说有B可能有A,也可能没有A;有的是“必要条件”的关系,即有A未必有B,但有B一定有A,也就是说A加上其他因素才有B。在自然科学里,确认这些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受教学的重视,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思考和判断。史学也不例外。根据史料作证明或推论,应当特别注意了解和认定史实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  相似文献   

5.
A、B、C是集合。“A包含于B”表示集合爿是集合B的真子集,而“A包含B”表示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这两种关系有本质上的差异:要说明“A包含B”只须说明任意x∈A,有x∈B:但要说明“A包含于B”除须说明任意x∈A,有x∈B外,还须说明存在y∈B,使得y不属于A。  相似文献   

6.
汉语“不A不B”格式的结构关系及语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不 A不 B”格式的内部结构关系 ,将其分为两类 :并列关系和偏正关系。此外 ,还讨论了该格式包含的语义 ,认为并列关系包含的语义有五种 ,偏正关系相当于一个复句 ,包含的语义可以归结为条件关系  相似文献   

7.
逻辑条件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之分;复句条件分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类,有条件又分为充足条件和必要条件。逻辑条件和复句条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逻辑角度看,“无A不B”构式的条件义是必要条件;从复句的角度看,“无A不B”构式的条件义既是假设复句也是条件复句。正确认识“无A不B”构式的条件义,就要从逻辑角度明确其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充要条件;无论从逻辑角度还是复句角度,其都不是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数学中学习了命题以及四种命题的关系,所涉及的命题都是简单命题。本文研究的是复合命题。一用“且”、“或”、“如果”等逻辑语言的形式连接起来的命题叫复合命题。设A、B为两个命题,则A、B可视作两个集合。显然,复合命题A且B等价于A∩B;复合命题A或B等价于A∪B;命  相似文献   

9.
1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充要条件图1表示集合A包含于集合B,逻辑上就是:"x∈A是x∈B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x∈B是x∈A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约定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合时,集合B就是集合A的母集合.上面的说法又可以换成:"子集合是母集合的充分条件;母集合是子集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集合语言下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造成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句子或短语的内部结构可以作多种理解,比如“我要炒肉丝”和“学习材料”两例,其中加横线部分都由A和B两部分组成,A和B的结构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尽举选言命题是非纯真值复合命题,其真值不是肢命题的真值的真值函数。它可由非纯真值的充分条件假言联结词“若,则”来刻划。尽举选言命题具有作为逻辑推理的两块重要基石的两个独立性。因此,以尽举选言命题作前提能构成从已知获取新知的推理。这与纯真值复合命题有实质性区别。尽举选言推理有相容、反相容和不相容的三种。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是一对关系颇为密切的价值共同体,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性存在。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的逻辑理路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建构性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其价值追求是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基本格局与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主要有“督教”、“督学”、“督管”这三项基本任务。按照“督教”、“督学”、“督管”的不同地位与作用,三者呈现着“一体两翼”或“一主两辅”的基本格局或态势。无论“督教”、“督学”还是“督管”,都存在一个“督”与“导”的关系问题。正确把握“督”与“导”的关系是做好督导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前人研究“没”的用法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没…没…”结构却涉及较少,而且对“没A没B”结构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更属薄弱环节。“没A没B”结构并不一定就表示双重否定,虽然包含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动词“没”,它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与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元典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尽管学界对其科学性仍有争议,但它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却极具启发意义。既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也就是注重从元典文献这一角度来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体系。从整体上看,使用和挖掘元典教育资源似乎更应该把握核心性文献,以及后来者对其经典解释。设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经——论——律”的逻辑序列来构建元典教育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7.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无论作为方法、思潮还是观念,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20世纪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化,现实主义内涵的游移不定与外在形态的弹性发展相互作用并连在一起,构成了人文艺术领域里一个奇特的景观———“现实主义现象”。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还原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一美学暗示,从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可作为我们探究艺术的一个维度。从现象到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当代文化视野和哲学背景上,摆脱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知其所是而不知其所义的认知状况。  相似文献   

19.
窑以地名,钧窑名称之由来与"古钧台"关系密切。钧瓷之源起,除与"唐花瓷"等渊源至深外,更离不开"柴窑"匠师的精工绝技。正是在"唐钧"乳光蓝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柴窑"雨过天晴"釉等精湛的制瓷工艺,才烧出了宋初的钧蓝釉(天青、天蓝)等分相乳光釉,钧瓷创烧才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