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基阐述的心性论,是基于程朱理学心性论而建立的。刘基在阐述其心性论时,论述了心与性、情的关系,由此还涉及理、气的概念,这是从天道衍生万物的角度来阐述心性论。与之相应,儒家主张天道与人道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刘基阐述的心性论还专门涉及人道的内容,这就是刘基主张的通过心性修养,提升个人精神、道德境界,以成就圣人之道,实现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刘基阐述的心性论,承袭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并有所发挥,这也奠定了刘基心性论在明初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对于刘基及其思想的学术定位是我们研究刘基及其著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基作为传统儒者,博览全书,涉猎广泛,对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皆有研究,可以说是一位“通天地人”的“通儒”之士。刘基的儒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孔孟之道的推崇,对儒家君臣之道、孝道、交友之道的思考;通过对刘基儒学思想的梳理,我们有理由得出如下结论:刘基是一位“古典的儒家与学以致用的儒家”。  相似文献   

3.
刘勰对“道”的阐释 ,贯穿了他的儒家经学思想 ,把玄学的援道入儒、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儒道合一思想 ,表现在了他的文艺本质观中。哲理性的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成为普遍规律的道的体现 ,这样既昭示了刘勰注重圣人教化的“明道”文艺思想 ,同时也自然地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道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4.
试论柳宗元的儒家民本思想杨虹柳宗元和当时多数积极入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基本思想倾向是坚持儒家学说,主张儒家“圣人”之道。但反对僵死的传统儒学,反对墨守章句、死背教条、以矜取誉。他认为,真正的“儒”不仅能谈说义理、诵读经文,更要使“圣人之道”有益于现...  相似文献   

5.
《易传》,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中后期。春秋战国,正当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动乱时期。《易传》的社会政治观,恰好反映了儒家学派这一时期治国安邦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一、"立人之道日仁与义"《易传.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这里,《易传》揭示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仅就"立人之道"而言,应如何理解仁与义的含义呢?《易传.系辞》:"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优秀丈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政治学说,其中儒家“圣人之道”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色调,同时兼融合了当时的佛道学说,是传统政治道德中不可多得的宝责遗产。  相似文献   

7.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8.
"仁义"是儒家圣人之道的核心,仁义之道也构成了中国道统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范仲淹的仁义之道是宗奉六经的圣人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统一的经世致用之道,是顺民养民育民的民本之道。儒学在宋代重振,出现理学之盛,范仲淹有开创之功;兴学立师,成就天下之士,"开万世道统之传"。范仲淹的思想对胡瑗、孙复、张载、李觏、周敦颐、二程等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忠恕之道"本是先秦儒家人际交往行为之圭臬,但经后世朱熹等儒家学者的注疏递嬗而意涵不彰。朱熹更是站在理学的高度,分别从天地、圣人、学者的层面,运用"理一分殊"范式,从本体论,体用论,对"忠恕之道"进行了建构。这种建构缩小了"忠恕之道"的内涵与外延,且与基督教的"黄金定律"相比,在传播意义上,缺乏经典表述。其实,先秦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二者,紧密结合,是对"忠恕之道"的经典阐释。  相似文献   

10.
扬雄提出了由伏羲始创圣人之法,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孟子,至扬雄这样一个儒家圣人之道传授的统绪,并坚守圣人之道,批评异于孔子的诸子之说以及当时经学的流弊。其道统说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道统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刘基是一位具有古典士大夫形象的人物。他在诗文中揭示道德教训与政治智慧,是一位传统古典的儒家,学以致用的儒家。刘基的思想格局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有浓厚的孔孟原儒的礼义仁智的思想,另一方面他涵蕴潜藏的易学修养与道家的自然主义。从明初刘伯温到明末黄宗羲,作者兼论儒家的时用与出处问题,认为刘基提供了一个传统的儒家的时用与出处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论刘基在建立朱明王朝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在建立朱明王朝中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另一方面是辅助朱元璋开国立政、建立明初社会政治制度、巩固了大明统治.刘基以儒家有用之学,附会阴阳风角,实现了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的理想,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5-21
朱熹的道统论代表了传统儒学道统论的高峰,而牟宗三的道统论则代表了现代新儒学道统论的高峰。二者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三种意识:均对儒家圣人传道的认同意识,均具有强烈的弘道意识,均视自己为接续儒家道统论之正宗的正统意识。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道统观方面、对待经典方面、心性关系方面和工夫论方面。客观把握和认识二者之异同,对于研究者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千年以来,中国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自然,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与诸子百家有关。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比如说。儒家学派曾将人判定为四大类型:圣人、君子、愚人、小人,而他们判定的准绳便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的精华,但何为"仁",却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相传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孟子认为,圣人具有“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呢?“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王阳明的《〈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为官清正廉洁一直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开明政治家的为官之道和品行修养,“和谐”思想更是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廉政的为官之道,是儒家修身、立德、成业的根本,也是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推手。我们要继承我国传统的优秀廉政文化思想,充分发挥传统廉政文化思想在当今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学是指由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人所并刨、阐明的儒家原初思想,其核心范畴是仁、礼、孝、敬、义等,其思想纲领可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概括。 魏源服膺先秦儒学,极力推崇孔夫子作为圣人之形象,而对孟子以下,包括孟子本人,所谓儒学思想的传人及其主张多有微词。魏源怀慕周孔之道,并力图阐扬夫子未尽之意,使其更为完善,更为合理。魏源期求直指圣贤心源,以避开宋明理学“口心性,躬礼仪,动言万物一体”③的玄妙云纱,由文而质,返朴归真,抬出真孔子,摆出真孔学。魏源立志极高,仿荀子著述体例,以《诗经》为佐证、结论,撰写哲学名著《默觚》,分学篇、治篇两部分,学篇阐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圣人,指出通向圣人之路的种种途径和方法,批评那些非孔学正路的旁门左道。类于“解蔽”,期求万法归宗于圣人。治篇讲的是圣人君子如何立足于社会行圣人之道。就《默觚》篇名来讲,也是耐人寻味的。孔夫子有鉴于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器物名实不符,发出“觚不觚”④的感叹,而魏源亦感到孔孟之学已走了样,读书人或埋头詀训考据,或记玄虚之理,唱高调,漠视现实,忽视、甚至歪曲圣人修齐治平之道,大大远离固孔之真传。故,魏源便站出来,希冀举起儒学正宗之旗,撰《默觚》。  相似文献   

19.
儒家自开创以来一直在寻找一条成圣的道路,其德行、智慧、治国理想都围绕着内圣外王的方向展开。先秦儒家的圣人有着接通天人的智慧、人伦完备的德行及以德治世的地位,他们是政治、文化、制度的至高者。但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的成圣之路却有所不同,孔子生而知之、孟子困而知之、荀子学而知之。三者的成圣之路体现了其对圣人所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体现了社会需要的不同,更加体现出了圣人开始由圣神的个体向平民化的个体发生转向。在这种转变内,我们审视着其转变的根基、目标及意义,以期证实这种平民化的趋向是正确而又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